早前看有線節目"東瀛大放送",其中一個環節是尋找沒有顧客的店舖,看後讓我感觸良多。
顧名思義,節目的內容是四出尋找沒有顧客/很少人幫襯的商店,制作隊伍會訪問店主,以及追尋商店無人幫襯的原因. 為此攝影隊走遍日本各地, 所訪問的商店包括從事零售業的售賣埴輪,口琴,拼圖,地氈,從事飲食業的售賣泡飯,以及服務業的修補單車車軚和元祖遊戲中心等,林林總總,遍及各行各業. 經營此等奇特店舖的大部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也有他們的第二代,因為不忍老父以髦髦之齡仍然要營營役役,故此毅然拋下自己的工作回流支持祖業. 節目主持人問這些老闆們為何在生意如此慘淡的情況下仍然苦苦撐着,他們的答案大都是 "當初是因為機緣巧合下開了這間商店,現在對這盤生意已滲入很深厚的感情,所以捨不得放棄". 部份則自言年輕時曾經打工,但為了興趣放棄了穩定的收入而投身自己喜歡的行業,因此縱然生意不佳,但依然自得其樂,看來他們真的樂在其中,隱隱然透着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况味。
至於如何支撐開支,維持生計,節目內容則沒有深究. 我想若是香港電視台製作這類型的節目,肯定會對老闆們窮追猛打,但日本人較爲內斂, 所以對這個問題不會尋根問底, 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出來. 談到這個問題,老闆們大多說收入僅夠開支,有些甚至承認入不敷支,年年虧蝕,經濟上怎樣支持?節目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答案, 相信部份店舖是自置物業,老闆們不用擔心業主大幅加租. 為此節目主持人還是忍不住評論說,謂老闆們若肯將舖位出租,應該可以取得比經營本業高百倍的回報,但同時亦不忘讚嘆店主們的堅持和毅力. 當然箇中亦不缺店主需要捱貴租的個案,如在澀谷經營泡飯店的82歲的老闆娘,便需要動用退休金和儲蓄金來維持店舖的經營. 問她為何如此,她只是澀然一笑地說 : "我喜歡這份工作,也捨不得這裏的熟客",就是如此,她一個人便擔起一間有五十年歷史的泡飯店。
節目中所訪問的店舖可為五花八門, 一位年屆78歲的老伯因為年紀漸大,無法做出自己滿意的壽司來,所以結束壽司店,又因為曾把單車送往單車店修理,對此門手藝深感興趣,所以轉業提供修補單車車軚的服務. 鏡頭所見,他不單止修補漏氣的單車軚,還悉心為輪齒加油,擦拭車身, 其敬業樂業的精神,讓人深深感動. 片尾所見,原來老伯只是為另一家單車店打工,這家單車店的老闆被老伯堅持工作的精神感動,因此僱用老伯,留守以壽司店改裝的單車店為客人修補單車車軚,每月收入其實不足以支付老伯每月三萬日圓的工資,但他仍樂此不疲,兩人的做法同樣令人動容.
另一個個案是一家生產埴輪的工場和店舖, 所謂埴輪, 其實是日本古墳頂部和墳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總稱。分為圓筒形埴輪和形象兩種, 在日本各地的古墳均有分布,偶然也有人買回家當擺設. 如此冷門的商品, 其銷情之慘淡可想而知. 這家間店鋪開在高速公路的旁邊,根本沒有行人經過,所以經常一整天也沒有一個顧客光臨參觀,更遑論幫襯了. 經營這家埴輪專門店的是第二代傳人,老掌門人本來製造盛載盆栽的的陶瓷盆的,但後來因為陶瓷盆被塑膠盆取代,所以轉為生產埴輪. 第二代掌門人是因為不想父親的手藝失傳,所以承繼了父親的店舖. 這位老闆也甚有性格,難得有客人上門,亦懶得招呼,寧可讓客人自已參觀,再自行決定是否購買. 他的哲學是自已的正業是製造埴輪,另外他也不想站在客人旁邊,予客人們不必要的壓力. 兩代掌門人都有自己的堅持,你可以視之為無生意頭腦的傻勁,但在我眼中看來,端的是很有藝術家的個性。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全日本唯一售賣口琴的專門店,鏡頭所見, 門庭雖然冷落,老闆仍然自得其樂,閒來拿口琴出來自吹自娛,另外老闆亦以教吹口琴,參加演奏會等方式促銷口琴,生意僅堪餬口,但老闆仍笑着說,"無錢都好開心"。
在澀谷開麵團和茶泡飯小店的老闆娘又是另外一個讓人窩心的故事, 因鋪頭開在樓上,客人要幫襯必需先要爬上一段又高又窄的樓梯,這讓很多客人望而卻步. 老闆娘已是年屆82歲的高齡了,經營此店亦快五十年. 店舖要到晚上九點後才開始熱鬧,然而即使如此,由於飯店位於東京繁榮區域,租金特別貴,所以年年虧蝕,老闆娘不得不動用年金和儲蓄支持鋪頭的營運. 之所以做下去,是因為捨不得一班每天都談笑風生的熟客,在她的眼里,有些東西比賺錢更重要。
於是我忍不住將日本的情況和香港作比較,香港不是沒有想堅持本業的人,他們分佈在不同的行業,譬如修理鐘錶,補鞋,也有特色手作如繡花鞋,中式裙褂,又或者傳統零售業如土多,茶餐廳等,這些行業在這十幾二十年急速萎縮,消失,甚至死亡,其主因當然是如火箭般飆升的租金. 自置舖頭的無法抵受發展商們豐厚的收購價的誘惑,租回來的更不用說了,不是動輒加一,兩倍的租,便是根本不和你談續約,因為收回租予小本經營的手作坊的舖位,轉租給大集團,不但租金有保證,最重要的是大集團可以付得起昂貴的租金. 假若店舖位於發展商準備發展的地段,那更乖乖不得了,隨時可以以天價出售舖位,至於原租客在經營何種行業,是否傳統,老闆是否有人情味等肯定不在業主,發展商們考慮之列了. 由是之故,很多瑟縮在舊區,甚至樓梯底經營了幾十年的舊舖都紛紛結業,你說老闆們不想繼續經營下去嗎?他們捨得放棄幾十年的心血和一班親如老友的熟客嗎? 當然不是,但環境根本不容許他們延續下去,相對之下,日本的老店便幸運得多了.
悲哀嗎?不錯是有點,但身為香港人,目睹和經歷了這二, 三十年的地產狂潮,其實都麻木了. 試想想,香港人的居住尊嚴已從劏房進一步降格至太空艙,那還有什麼餘暇和心情去管,憑弔一間間已死,垂死的老店? 傷逝有時候是種奢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