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影藝圈掀起了一陣"媽姐"熱, 先有由改編自李恩霖真人真事,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鍾春桃(桃姐)之間所發生的主僕情的電影《桃姐》. 此片屢獲大獎, 女主角葉德嫻連奪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 第48屆金馬獎, 以及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等頒獎典禮的最佳女主角獎. 李恩霖拍畢此戲後仍未心息,尋且追訪了三十多位退休住家女傭,將其人生經歷剪輯成五至六個故事放到舞台劇《金蘭姊妹》內, 由劉雅麗, 彭杏英,蘇玉華分別扮演三個不同性格和人生濟遇的媽姐, 此舞台劇公演後亦大受好評.
其實說到將媽姐的故事拍成電影, 具體而近距離的將她們的辛酸記錄在菲林上, 又怎可不談由中聯出品的原裝正版的《金蘭姊妹》? 此片拍於 1954年, 其時媽姐在香港社會仍然甚為盛行, 影片實時實地拍攝, 資料搜集當然毫無難度, 加上《金蘭姊妹》由社會寫實片高手吳回導演, 更添紮實和張力. 本片工作人員陣容如下; 導演: 吳回, 編劇: 譚謀, 攝影: 魏海峰, 剪接: 余純, 旁白: 秦劍, 製片: 王鏗 . 演員包括; 紫羅蓮飾演阿英, 小燕飛飾演阿彩, 容小意飾演阿三, 黃曼梨飾演阿好, 梅綺飾演阿鑽, 珠璣飾演吳醫生, 葉萍飾演吳太, 李晨風飾演梁銓, 李鐵飾演太子爺, 吳回飾演生神仙, 王鏗飾演陸雲障, 馮亦薇飾演陸太, 吳嘉麗飾演陸小妹妹, 徐向傳飾演何通, 張雪麗飾演通妻, 張志蓀飾演牛哥, 甘露飾演阿秀, 女主角的陣容固然鼎盛, 最有趣的是導演吳回除了親自粉墨登場演出生神仙一角外, 更請來李晨風、李鐵、珠璣及王鏗等當時得令的大導演客串演出, 此舉除了平添不少熱鬧外, 在銀幕上能欣賞到這些大導演的演技和風采, 端的是賞心樂事.
本片承接中聯一貫反映社會不公平現象的風格, 以當時社會最底層職業 - 媽姐作平台, 展視她們困境, 並通過她們的情況窺探社會上形形式式光怪陸離的現象. 電影對這群女性寄以無限的同情, 她們外既受僱主無理剥削 (阿好即使為僱主盡心盡命, 最終仍難逃被僱主嫌她年紀大手腳慢而無情解僱的悲慘結局),內亦因已身的無知和愚昧而遭遇到種種厄運 (阿彩被人騙財騙色, 而阿三則差點被神棍騙去畢生積蓄),令她們受盡委屈, 最終她們醒覺, 惟有靠彼此扶持,發奮自強,才可渡過難關 。這個道理今天看來當然被譏為離地, 太理想化,然而卻甚是符合上世紀50年代的社會狀況,那會兒社會普遍甚為貧窮,也沒甚麼社會保障機制幫助弱勢群體. 互相幫助,環抱明天會更好的希望是一般人用來對付惡劣的環境武器. 還有一件事,這些日子來我在不同場合都聽到人在大談獅子山精神,但他們都只懂強調艱苦奮鬥,然而努力工作只是獅子山精神的上半部,其甚少人提及的下半部是守望相助的情操, 那是李月清式的善良包租婆,在一眾窮租客無錢交租時仍和顏悅色的說 “今日冇錢有乜所謂,你方便嘅時候先至交租啦. 咁你食左飯未?未就一齊啦, 多個人多雙筷啫”, 也是義氣街坊吳楚帆當底褲借錢給你應急時所說的豪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些小人物的情懷和胸襟, 才是獅子山精神的精髓, 今天奢談獅子山精神的袞袞諸公, 是否有點/有意"捉錯用神"了?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1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2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3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4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5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6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7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7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8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9
電影開頭有大量街景,這些珍貴的鏡頭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的人文活動 10
梅綺飾演阿鑽, 為其姪籌措娶老婆費盡心思, 最終其姪病死, 讓她甚為懊悔. 場記王朱日紅 (人稱 八姐) 憶述當年梅綺為演好 "金蘭姊妹"阿鑽一角,特別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去找馬姐傾談及觀察其言行舉止來揣摩人物, 才埋位拍攝此片
王鏗飾演陸雲障,馮亦薇飾演陸太,兩人是黃曼梨飾演阿好的雇主。 陸雲障為人橫蠻兼忘恩負義, 不念阿好已在陸家工作了三十多年,尋且為他到處借錢支持他做生意,最終因為嫌她年紀大手腳慢而解僱她. 陸太其實明白事理,對阿好的盡心盡命心存感激, 但終究不敢違抗丈夫,眼巴巴的讓阿好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