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一個小小地標的消失



















1945年皇后大道東及軒尼詩道交界處的碉堡










上世紀初位於大佛口的大佛洋行(DAIBUTSU)














未拉直彎角前的電車路未正轉入軍器廠街的路口










40年代的灣仔大佛口










40年代的灣仔大佛口, 右上角可見到佛嘜











1941年的灣仔大佛, 白色的是機槍堡, 對面馬路是防空洞










1950年的灣仔軒尼詩道近軍器廠街(大佛口).圖右為麗的呼聲大厦所在,右邊滿佈廣告的樓宇於1960年代拆卸,建成先施保險大廈.電車背後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於1994年拆卸重建











熙信樓的前身麗的呼聲大厦















50年代的灣仔大佛口












50年代從軒尼詩道望向大佛口一帶 















60年代從軒尼詩道望向大佛口一帶 











70年代大佛口一帶










6,70年代從大佛口望向金鐘










60年代初的大佛口











70年代從金鐘道回望看大佛口










70年代末的大佛口, 可見拉直了的軒尼詩道電車路















70年代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











80年代從熙信樓望向循道衛理聯合教堂











灣仔在塡海以便興建灣仔碼頭















196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先施保險大廈1 















先施保險大廈 2












先施保險大廈 3











200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1









200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2















200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3















2008年的先施保險大廈 4















2015年先施保險大廈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1















2015年先施保險大廈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2
















2015年先施保險大廈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3















2015年先施保險大廈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4












位於Genarli Tower 前的矮花槽 1












位於Genarli Tower 前的矮花槽 2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1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2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3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4












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洞早已被填封 5





前幾天走過俗稱三角仔的軒尼詩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處的路口,赫然發覺以前那個小休憩處不見了(記憶中那里有個長年流水的石雕板水池和兩張長櫈), 另建了個矮花槽, 附送幾個凸凹槽位供人坐下來休息.   更有甚者, 從前位於三角仔後面的先施保險大廈已然被拆卸, 取而代之的又是一座毫無性格的玻璃幕牆大樓.   這些演變近年來看得太多, 本來不足為怪, 但讓我感到有點依依不捨/不慣的是從前先施保險大廈對著金鐘那幅牆是個熱門的户外廣告點, 牆外經常掛上/漆上幾層高的廣告, 毎次坐車經過都會留意到, 而今大廈逝去, 玻璃幕牆式的辦公大樓當然不可以掛廣告條幅, 幾十年來”見慣見熟” 的地標忽爾消失, 心中竟泛起一絲不捨漣漪.



三角仔面積雖小, 但也不是毫無歷史的, 它位處大佛囗,  可謂是扼守著灣仔的要塞, 加上鄰近金鐘軍營, 二戰前英軍曾在此築建了個機槍堡, 又在對面馬路 (皇后大道東) 挖了幾個防空洞, 可見英軍視此處為戰略重地.  另外由於地點適中, 七, 八十年代不少電視劇都曾在此取景, 貪其夠潮夠方便.  俱往矣,  三角仔的大變身其實只是香港去舊換新的一個必然過程, 連觀塘裕民坊這末大面積的舊區也得翻身改建, 區區三角仔只能算是歷史洪流中的一顆微塵.



同場加映: 上文提到大佛囗, 可能很多年青朋友對這個名字/地位不甚了了, 我且在此略述一下大佛囗的歷史: 大佛口指港島近灣仔西與金鐘東之間的地方,即金鐘道與皇后大道東的岔路口、先施保險大廈 (現已重建為Genarli Tower) 一帶。  大佛口只是坊間的的俗稱,惟其名字的來源則眾說紛紜, 第一個說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有間名為「大佛洋行」(DAIBUTSU)  的日資公司在莊士敦道口經營出入口貿易業務,店鋪的外牆懸有佛像,街坊們因此習慣稱此處為大佛口。  第二個說法是戰後韋氏家族在此地開設二天堂中藥行.  藥行以佛像為商標,並在大廈的外牆高懸佛像以作廣告,未聽過知大佛洋行的街坊便誤以為二天堂佛嘜是大佛口的起源。  嗣後二天堂藥廠的家族發言人韋基舜在報章上呈清 : 「大佛口名字源自戰前東洋佛,並非戰後二天堂佛嘜。」, 這才將「大佛口」名字的來源確定下來。



大佛口其實泛指軍器廠街、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的三角地帶。  軍器廠街最初位於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之間,即先施保險大厦,  1930年灣仔填海竣工後,軍器廠街才遷往現時位置。  先施保險大厦原址在開埠初期是東區街市,於上世紀初改建爲大佛洋行。  連接大佛洋行有多座樓宇,包括水手會館,這列樓房使電車經皇后大道東時被逼沿「Z」路綫,經過舊軍器廠街才轉入軒尼詩道。  1938年,當局拆卸這一列的數座樓宇,拉直彎角,電車才可由皇后大道東(現金鐘道)直接駛入軒尼詩道。  軍器廠街現時為警察總部,其東鄰曾經是「麗的呼聲」大厦,後改建為熙信樓, 熙信樓已然被拆卸, 地盤現正在重建中。



灣仔填海前軒尼詩道是海邊,有木商在此處堆置木材售賣。  大佛洋行的背後曾建有海軍食堂,名為「藍屋」。  法國教會在皇后大道東的附近建有不少設施,其後遷往銅鑼灣後,並將有關地段售予置地公司,置地在此開闢的兩條街道; 晏頓和蘭杜,即以兩位大班的姓氏命名。  大佛洋行旁俟近皇后大道東的山崗被俗稱為 「大佛山」,英軍於1940 年曾在此挖了幾個防空洞,以便日機轟炸時可藏身保命。

8 則留言:

  1. 八十年代時在灣仔上班,時常去喜萬年吃午餐,大佛口現變化好大.

    回覆刪除
  2. 就像香港的許多其他地方,,大佛口就好像一個經過整容的女人, 縻登漂亮但卻是一号口, 二号鼻, 簡而言之, 乏味~~

    回覆刪除
  3. Glad to see you again after yahoo blog. Solarman

    回覆刪除
  4. Glad to see you again after yahoo blog. Solarman

    回覆刪除
  5. Glad to see you again after yahoo blog. Solarman

    回覆刪除
  6. I have been back and writing blog here in Google blogspot for more than a year by now, I am so happy to see you here, please come and visit me as and when you have time~~

    回覆刪除
  7. "大佛洋行"的"大佛"(大仏), 日語的羅馬字母拼寫正是"Daibutsu". ...那麼, 假如它的日文也叫"大仏(佛)洋行"的話, 英文全名可能叫 "Daibutsu Yoko"吧[?]. cf. 有一家賣文具的叫"內田洋行"(Uchida Yoko).
    *我至今仍然會在灣仔出沒的, 卻在菲林明道那邊. 近年絕少跑到先施保險大廈這邊了. 不知道原來這座大廈已經被"重建". ...真的嗎?! 不是只是翻新外牆嗎??
    *N年前我偶爾辦事路過, 都在它樓下(或附近的大廈而不是先施?)光顧吉野家吃牛丼.^^
    p.s. 可否刪除剛才我"匿名"的留言? (巴別2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