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金鐘兵房





1963 年鳥瞰香港金鐘以及金鐘兵房








圖為軍官俱樂部, 後來被稱為美利樓.  建於1846年, 開



始是作為軍官宿舍, 美利樓位於美利軍營北端, 皇后



大道東(後來金鐘東)和花園東之間的交叉路口.  美



利樓擁有典型的殖民地風格的建築與廊柱外廊, 但中



國式的屋頂.  戰爭結束後英軍將美利樓交給政府, 有



一段時間作為差餉物業估價署.  美利樓於在1980年拆



除, 並在赤柱重新組建






1970年代的金鐘兵房







1940年代花園道,  左邊是美利樓








1977年金鐘道紅棉道交叉口,  右邊是維多利亞軍營








1974年夏愨道舊海軍教堂








1905年
香港港口及皇家海軍船塢





1894年皇后大道海軍船塢








1928年至1932年皇后大道東向西望, 右邊是海軍船塢, 左邊


是的美利兵房, 圓頂的建築物是最高法院








1934年至1935年從告士打道海軍俱樂部向東望








1933年的
惠靈頓軍營








1970年代希爾頓酒店及美利樓 3








1970年代希爾頓酒店及美利樓 2








1970年代希爾頓酒店及美利樓 1








1980年時的金鐘道.  右面的舊建築物即為樂禮大廈, 樂禮


大廈在19世紀時用作醫院, 可能就是1840年代後期所建的


德已立醫院








1919年和平慶典, 位置是皇后大道東花園交界, 遠處可看


到海軍船塢的大煙囪







1920年代的惠靈頓軍營







1919年7月在惠靈頓軍營慶祝和平







1910年代的惠靈頓軍營







威靈頓軍營, 第一代樂禮大廈. 大廈上的金鐘即為中



文名「金鐘」的來源.  60 年代末拆卸興建新樂禮大



廈, 最後隨威靈頓軍營拆卸建成今日的統一中心及金



鐘道公園, 只剩一條樂禮街 (Rodney Street)






1920至30年代從 域多利兵房下望海軍船塢, 維港是很多


英國軍艦停 泊的地方







1910年代的的金鐘兵房








美利操場舊址.  美利兵房的操場位於昔日舊大會堂的前方,


而位於山崗上分別是聖約翰座堂及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改


建前的建築物








1910年的
美利樓, 現已搬到
赤柱








1960年代的美利樓








從皇后大道中看美利樓.  美利樓原為美利軍營內其中一幢


宿舍, 原址已重建為中銀大廈







美利樓原為美利軍營內其中一幢宿舍, 原址已重建為中銀



大廈.  圖中可見美利大廈和山頂一帶







1970年代皇后大道東與金鐘道和軒尼詩道的交叉點







1950
年代的皇后大道東( 今日金鐘道 )往西望去, 遠處可看到


高等法院
(今日立法會)








1950
年代的皇后大道東( 今日金鐘道 )往東望去, 右方可看到


威靈頓軍營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告別新中華





掌櫃姑娘甚為和藹可親







新中華
的點心其實在水準之內







新中華
二樓內望 4







新中華
二樓內望 3







新中華
二樓內望 2







新中華
二樓內望 1







舊式酒樓必備的雕龍雕鳳璧畫







新中華
內望 6







新中華
內望 5







新中華
內望 4





點心雙姝







新中華
內望 3







新中華
內望 2







新中華
內望 1





新中華外貌 9







新中華外貌 8







新中華外貌 7







新中華外貌 6







新中華外貌 5







新中華外貌 4







新中華外貌 3







新中華外貌 2







新中華外貌 1





 


 



西環三寶之一的新中華飯店, 終於抵受不住重重壓



力, 宣告將於本月 (四月) 底結業, 而它與西環超



逾六十年(新中華於1949年開業) 的街坊情, 也終需



劃上個句號.






聞說新中華要結業已有好一段時間, 江湖傳聞說舖



位早已被發展商收購, 故此新中華會於今年九月結



業, 惟近日職員接獲老板通知, 謂飯店只經營至本



月底.  雖說對”老朋友”的結業早有心理準備, 但



關門大吉的日子正式落實下來, 內心仍感到很不好



受.  新中華屹立在卑路乍街已有六十多個年頭, 見



證著西環這許多年的滄桑變化, 從一片沙塵滾滾的



工廠區, 從以漁, 農市場為軸心經濟的偏遠角落,



發展成為今日港島地鐵西線總站的區域中心, 當中



經過幾許高低起伏.   如今西環披上華麗的新裝,



而新中華卻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鞠躬轉身離開西



環, 這個它唱了六十多年戲的舞臺.






幾十年下來, 我這個 ”西環仔/西環佬” 與新中華



當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對它懷著不可磨滅的回



憶.  童年時父親的行家每逢有喜慶場合, 如壽宴或



新居入伙要”擺番幾圍”, 首選必然是英豪以及新



中華, 貪其夠方便, 散席回家 ”連巴士都唔使



坐”.  此外每逢有什麼節日要和家人一起吃晚飯,



父親都會去新中華, 他認為新中華價錢合理, 份量



適中, 最重要的是伙計都是街坊街里, 招呼起來零



舍有親切感.  成年後出來工作, 賺到錢請家裏吃



飯, 我多半不會揀新中華, 反而喜歡帶雙親到處試



新的食肆; 不去新中華的原因是嫌它裝修老套, 食



物沒有甚麽新意.  當然偶然也會貪”就腳” 來幫



襯它.  我記得母親去世前一年, 有一晚不知道為甚



麼剩下我們兩人在外面”揾食”, 順腳之下便走進



新中華.  我還記得那晚我們只是點了個醉雞窩, 我



吃雞, 母親喝湯 (母親不能喝酒, 但她最喜歡喝帶



點酒的湯), 這餐卻成為我與她最後單獨吃的一頓



飯. 






而今, 我偶爾都會去新中華飲茶, 一則是方便, 二



則是懷舊, 但很快西環又少了一個讓人緬懷過去的



地方, 我最記掛的是, 老街坊們可以去那裏聚腳. 



我想, 新中華之於西環的重要性, 較龍門於灣仔可



謂過之而無不及, 沒有龍門的莊士敦道, 仍有諾大



的修頓球場作為標誌.  沒有了新中華的卑路乍街,



彷彿失卻了一條定海神針.  此話沒有誇張, 入夜後



的卑路乍街, 最光亮, 最貼心暖肺的霓虹燈便是新



中華飯店的招牌, 離遠看見便有著已回到家的感覺. 



新中華一去, 西環從此再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