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香港最具本土風情的建築物 - 騎樓 (2)



 


 


 


 



若問香港上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形式, 我想非廣



州式騎樓建築物莫屬. 騎樓建築物有着深厚的建築



文化底蘊, 很值得我們這一輩香港人珍惜. 











騎樓這種建築形式其實早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



已然出現.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風東漸, 西洋建築



風格隨著槍炮入侵中國, 剛好南方地區的經濟因為



與西方進行貿易而興旺起來, 民間建築吸收了外國



的養份, 融匯著中西建築風格的騎樓建築物在廣東



一帶乘時開花結果.  20世紀伊始, 騎樓這種建築形



式率先風靡中國南方各省, 在兩廣、港澳等地區流



行, 後來逐漸北上, 甚至延伸到上海及江浙一帶. 



在部份城鎮騎樓甚至成為街道的主格局 (時至今日,



廣西梧州城區的主體建築物仍是附有騎樓的唐樓). 










騎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說是騎樓與粵民“幹



欄” (幹欄又稱高欄, 以木作樁柱, 分上下兩層,



上層住人, 下層可作多功能用途) 的建築承傳有關. 



這種設計是因應南方濕熱多雨氣候, 結合商業經營



的需要而發展;也有人認為騎樓是西方建築與嶺南建



築結合而成的混血兒.  據說一些從南洋回國的華僑



將東南亞的熱帶房屋特色改造成為中國南方人所喜愛



的建築格調, 即帶有洋味的騎樓建築, 並大受歡迎;



此後各地城鎮爭相仿效.  店主在有蓋的騎樓底下擺



賣商品, 不怕日曬雨淋, 適應了南方商貿經濟發



達、“寸金尺土”的特殊環境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



這樣的一首童謠 “落雨大, 水浸街, 亞哥擔柴上街



賣, 亞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襪花腰帶, 珍珠蝴蝶



兩邊排”, 下雨都可以做生意, 只因有騎樓遮風擋



雨).











香港的騎樓始見於清末,  港式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廓



盡量擴大, 建築物互相串通成沿街廊道; 廊道上層



是騎樓, 下層則是寬約4至5米的走廊, 一邊向街道



敞開, 另一邊是利用柱廊空間闢作鋪面, 陳列商品. 



行人可以沿走廊溜覽和選購商品, 而樓上一般住人



或辦公.   因為店舖不在街邊, 為了支撐建築整體



的平衡, 樓房走廊前建有廊柱.










廣州騎樓的結構一般可分為三段:下段為約寬為 4



米的走廊列柱, 中段為樓層, 上段為簷口或山花;



沿街的一面在各層窗台以下的牆面或簷口窗楣處大多



都有豐富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  依建築風格劃分,



廣州騎樓又可分為西關騎樓和東山騎樓兩個派別 :



西關騎樓是早期騎樓的代表, 外觀主要採取巴洛克



風格的裝飾, 山花和樓身的設計多採取古羅馬的裝



飾特徵; 如羅馬柱, 捲曲花紋等, 但也融入了中國



傳統建築的元素, 如牆體多是中式清水磚材料. 東



山騎樓形成年代比西關騎樓晚, 正因如此東山騎樓



更趨於現代化, 也更加簡潔, 如羅馬柱變為簡單的



方柱, 圓柱, 細石米牆代替了清水磚牆, 以及山花



挑簷等.










騎樓一名最早出現在1912年國民政府的《取締建築



章程和施行細則》中, 相關建築物被稱為“有腳騎



樓”.  1920年《修正取締建築章程》中將“有腳騎



樓”簡稱為“騎樓”. 根據規定, 騎樓下面是公共



通道, 不能私自佔有.  騎樓最初是以適應當地氣候



的面貌而出現的; 南方冬短夏長, 夏季炎熱多雨,



騎樓正好提供充足的空間, 給行人既通爽, 且安全



的生/心理作用, 難怪騎樓能風行南方各省, 成為主



流建築體.







港府未大量興建公共房屋以前, 除寮屋居民外, 幾



乎所有港人都是舊式「唐樓」的住戶.  唐樓早於19



世紀中期便在香港出現; 當時的唐樓一般只得兩至



三層, 每間約闊15呎, 多以青磚砌成, 而屋頂則是



以木及瓦片砌成的斜頂; 更有甚者唐樓旁邊設有木



樓梯連接各層, 部份唐樓尋且建有兩呎闊的鐵製騎



樓. 










19世紀末香港的唐樓已發展至三至四層高; 騎樓則



以磚砌支柱支撐, 並伸延出唐樓前的行人路.  由於



這種設計始於廣州, 所以當時被俗稱為 「廣州式騎



樓」.  到了1930年代, 混凝土取代了磚成為了唐樓



的主要建築材料; 現存的唐樓, 尤其九龍區的, 都



是混凝土建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香港人口急速增加, 不少唐樓



都被用作分租; 通常分租的唐樓會由其中一位住客



「包租」, 俗稱「包租公」或「包租婆」.  包租者



向業主每月繳交固定租金, 同時亦負責支付水電,



與此同時包租公將唐樓劃分為若干個房間分租, 通



常分為「騎樓房」(亦稱頭房, 面積較大及光線充



足)、中間房、尾房;有些包租公甚至會在廚房或廁



所上設置「閣仔」出租, 亦有將單位細分為「床



位」, 總之地盡其用, 最重要的是收到最多的租金. 



正因如此, 香港《建築物(規劃)規例》將唐樓被



定義為「任何建築物, 而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



室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



這條法例至今仍然生效. 










7,80年代, 香港急速發展, 大部份位於市區的唐樓



均被拆卸重建.  時至今日, 尚未拆卸的唐樓集中在



香港島灣仔、西營盤、九龍深水埗及九龍城一帶,



大部份已甚為殘舊, 亟需進行維修 (2010年1月29日



下午, 馬頭圍道45號J一座5層唐樓全座塌下, 造成4



人死亡.  這是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塌樓



事故之一, 令政府及社會關注全港同類樓齡的唐樓



的安全問題, 而馬頭圍道塌樓事故亦直接促成了政



府將超逾50年樓齡唐樓的強拍門檻從九成下降至八



成); 其中灣仔、深水埗及九龍城一帶較多唐樓的原



因可能是要配合舊啟德機場的高度限制. 










關於廣州式騎樓建築物的保育,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



早前宣布擴大保育範圍至48幢戰前廣州式騎樓建築,



並希望通過自願形式或市場運作處理, 市建局只會



在肯定需要的情況下, 才考慮強制收購.  根據市建



局的資料, 在其 ”行動區範圍內”共有73幢戰前廣



州式騎樓建築, 其中7幢已經獲得保育 ( 如位於灣



仔莊士敦道、茂蘿街及巴路士街多幢唐樓, 位於灣



仔石水渠街72至74號, 建於1922年, 因被塗上藍色



而有藍屋之稱的幾幢唐樓, 以及位於旺角荔枝角道,



由九巴創辦人之一的雷亮於1931年所建的唐樓雷生



春);10幢獲古物諮詢委員會  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亦已納入市建局的保育範圍內. 至於餘下的56幢廣



州式騎樓建築, 大部分均不屬於獲評級的歷史建築,



經市建局的專家鑒定後, 將其中10幢廣州式騎樓建



築評為第1類別、16幢評為第2類別、12幢評為第3類



別和18幢評為第4類別.  估計市建局會按類別的等



級來處理這些廣州式騎樓建築物, 即會投放較多資



源保育第1類別的廣州式騎樓建築物, 而被列入第4



類別的建築物則會被視為保育價值不高, 市建局不



會進行任何保育工作.   


 


 






 







疑似是干諾道中









1880年位於畢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處的第二代香港


郵政總局








典型的廣州式騎樓建築物










1960年代上海街










軒尼詩道在1920/30年代灣仔大規模填海前海旁. 
這張


照片看起來是
從今日崇光百貨公司的位置向東望(那個時


代是怡和的碼頭和倉庫). 
背景的是天后











1930年代的砵典乍街 2







 

1930年代的砵典乍街 1









 1930年代的遮打道 2







 

1930年代的遮打道 1









1938年的尖沙咀彌敦道、堪富利士道交界處. 


昌興大廈的前身是「昌興士多」









1930年的彌敦道大華戲院, 大華酒店是建在大華戲院


舊址上









1930年代的灣仔軒尼詩道、馬師道交界處, 原裝有露台


的同德大押較美觀.  今天由右向左讀的招牌己很少了










 1930-40年代的電車路









彌敦道及海防道交界處. 
右邊是威菲路軍營, 九龍公園


是建在威菲路軍營舊址上










皇后大道中及威靈頓街交界處









攝影師坐在在電車上沿莊士敦道往灣仔道及與菲林明道

交界處的方向望.  右邊是莊士敦道的一段史釗域道及


菲林明道










1930年代彌敦道









上環皇后大道西與水坑口街交界處










1949
年的尖沙咀廣東道, 完全實現了下鋪上居的既雜亂,


又行有效的生活模式
.  留意樓柱上標寫著英文, 列明貨種,
 

期望吸引到洋商光顧










1936
年香港的街頭巷尾, 可見處處木唐樓, 而樓下例必


有行人騎樓











從皇后大道中下望租庇利街
, 時為1936











海員的紀念碑
(The Monument to the seamen), 原本豎立


在禮頓道
, 此紀念碑是紀念在1855年與海盜戰鬪中陣亡的四


名英國水兵以及五名美國水兵











英國皇家海軍艦韋斯特爾紀念碑 (The Monument to



the men of HMS Vestal), 原本豎立在皇后大道東



及黃泥涌道路口, 此石碑是紀念或在戰鬥中喪生,



或死於疾病, 或意外的英國皇家海軍軍艦HMS



Vestal的士兵.  這座紀念碑曾經是跑馬地標, 惟在



1968年被轉移往香港墳場








香港曾經有三個方尖形的石碑, 豎立在不同地方,



以紀念特別的歷史事件, 成為各個地區的地標.  然



而, 隨著城市的擴張和道路拓寬, 它們在被1968年



被移往香港墳場.  圖中的石碑 (The monument to



the men of Fronde)原本豎立在佐敦道及加士居道



的路口, 拍攝時期約為1920年代, 此石碑是紀念五



位在魚雷船上的法國人, 在1906年9月18日的颱風襲



港時為拯救平民而犧牲








沙遜父子有限公司(D Sassoon Sons & Co)是香港最



早的猶太公司, 1840年代在廣州成立, 約1845年來



港, 初期主力在鴉片貿易, 沙遜洋行後來擴大其活



動至棉紗貿易以及銀行業務. 圖中的沙遜洋行建於



1877年, 坐落於皇后大道中. 至在1890年代, 沙遜



逐漸在香港淡出, 將業務遷移到歐洲.  第二次世界



大戰後, 沙遜洋行已完全退出香港









位於荷李活道的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Belilio Public School
 

for Girls),
建於 1893, 毀於太平洋戰爭 1941-1945改建為


荷李活道官立小學
, 1978年改建為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 19


89
年成為聖公會基恩小學










位於干德道1號的雲石堂 ( Marble Hall), 是保羅



遮打爵士的居所, 建於 1902年. 遮打爵士於 1926



年逝世, 他在遺囑中將雲石堂贈予香港政府1935年



雲石堂成為殖民地的海軍部大廈 (Admiralty



House). 1941-1945年日本佔領時期因火災受損,



1953年拆遷和重建, 成為政府宿舍.  舊雲石堂的建



築羣現在只剩下警衛室









1950
年代的皇后大道中近砵典乍街處










1950
年代的皇后大道中及砵典乍街交界處










非常清澈的莊士敦道彩照
, 不看圖片都不知道50年代在


龍門酒家前面還有一家醉瓊樓










香港仔海旁舊照 2










香港仔海旁舊照 1










彌敦道近長沙灣道









1960年代末干諾道中.  永安百貨雖不在照片內, 但



應該是位於圖左 .  可看出這些舊樓的屋頂上滿佈



非法僭建物, 在那個時期這是常見的現象.  陽台則



掠滿洗滌衣物.  有些住戶已開始裝有空調, 許多單



位則被辟作工廠之用









皇后大道中與威靈頓街交界處









覺士道的政府宿舍 (1920年建成, 1994年拆卸)









1950年代的柯士甸道, 原址為
克萊爾蒙特酒店


(Claremont Hotel)









疑似是旺角上海街









1950
年代的皇后大道中及雪廠街交界處









60
年代的干德道41號莫家大宅.  莫家大宅建於 1911,


為第三代的太古買辦莫干生所擁有
, 60年代後期拆卸,


1970
年改建為聯邦花園









位於干德道
41A號的前莫家大宅The Fairview, 此大宅


曾借予拍攝由
William Holden Jennifer Jones 主演的


電影
生死戀” ( Love is many a splendid thing)









1950
年代的告羅士打行








1950
年代的彌敦道與旁麼地道/金馬倫道交界處





 





1950年代的莊士敦道, 圖左為貝夫人健康院









1950
年代的九龍城獅子石道









1950
年代的水星大廈 (Mercury House), 水星大廈雖然


不是騎樓建築物
, 但其全幢的正面相很難找到, 故此貼上


來和你分享









中環德輔道中近畢打街舊郵政總局附近









干諾道中近中環街市處
,  圖左可以看到“梁財信”的


招牌
, 那是香港老字號的跌打酒, 來自佛山, 嘉慶年間


就以跌打行醫
, 有過百年歷史









干諾道中近中環街市處









旺角郵局舊貌









左側是先施百貨, 其位置應該是德輔道中173-179號左右,


而圖右的碼頭則為往
澳門或廣州的渡輪碼頭










典型的中式唐樓群 2









典型的中式唐樓群 1









1926年香港酒店大火,  其後改建為畢打行









1880年的畢打街鐘樓









香港大學附近一幢獨立大宅.  這幢建築物屬維多利



亞時代的典型中式和歐式混合風格,  寬闊的露台和



高高的騎樓保持樓房通爽涼快,而斜鋪的瓦頂能有效



應付夏季的豪雨








大學里8號










香港大學里8號. 這幢住宅建於1911年, 是香港大學



最早的校長府邸, 其風格為愛德華式建築.  新的校



長府邸於1950年代初期建成, 大學里8號遂被分為數



個寓所, 用作為高級職員宿舍, 至1970年代後期被



拆卸為止








般含道90號「Haldon」, 建於19世紀, 1918年由香港


大學購入作為職員宿舍, Haldon 拆卸後建成太古樓供


學生住宿和其他設施之用










位於遮打道的香港木球會觀景亭.  香港木球會球場



俗稱 「打波地」, 位處中環的心臟地帶, 球會本身



亦是世界最著名的木球會之一.  香港木球會建於



1851年, 於1975年遷往黃泥涌峽, 原址現為遮打花



園.  這是球會第三個觀景亭, 123年開始使用, 直



至木球會在1975年關閉.  背景為舊香港會會所








於1846年建成的中環美利樓.  美利樓樓高三層, 



建築物的露台均由域多利期式柱承托, 而屋頂則鋪



上中式瓦片.  美利樓先後曾被用作為軍官宿舍、軍



官俱樂部和差餉物業估價署.  二戰期間一度成為日



軍羈留和處決囚犯的地方, 後來盛傳鬧鬼, 政府更



破天荒公開舉行了兩次法事以安人心.  美利樓屬早



期的殖民地建築, 1978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



一級歷史建築.  1970年代期美利樓的結構出現問



題,  加上原址對土地需求殷切, 政府遂宣布拆卸,



並將土地賣中銀集團.  拆卸美利樓受到强烈的反



對, 政府決定保存及擇地重建美利樓, 建築署便將



其三千多件樑柱和磚石於1982年拆卸時編號碼以備



日後重建. 美利樓最後於1999年在赤柱組裝重見天



日.  美利樓原址現為新中國銀行大廈








1870年代的域多利軍營









域多利軍營宿舍.  域多利軍營是香港昔日駐港英軍主要


軍營,  位於香港島金鐘, 約於紅棉路、堅尼地道及金鐘道


交界一帶, 鄰接當時的威靈頓軍營及美利軍營.  現址已成為


香港公園的一部份










1980年時的金鐘道.  右面的建築物是樂禮大廈, 典型的


殖民建築風格,  斜尖屋頂和騎樓是配合本港亞熱氣候特色. 


樂禮大廈已改建為今日的夏慤花園及統一中心











域多利軍營的士官會所, 右方的建築物則為士兵會所, 稱


為「Union Jack Club」( Union Jack 是英國 國旗的俗稱).


  這些建築物大概建於19世紀中期, 域多利軍營現時已改建


為金鐘太古廣場










六國飯店舊貌.  《蘇絲黃的世界》小說的作者李察美臣


(Richard Mason)筆下的南國飯店,  其實是以六國酒店


及後面的酒吧為藍本 (真正的南國飯店其實位於荷里活道). 


六國飯店於1933年開業時, 樓高六層, 是灣仔海傍最高的樓


宇之一.  六國飯店在1980年代後期重建










灣仔郵局旁的貯物室和潔淨局督察宿舍.  這兩座建築物在


1913年起由潔淨局所建, 其後由市政總署(潔淨局的後繼部


門)繼續使用, 貯物室和潔淨局督察宿舍於1980年中拆卸. 


潔淨局督察宿舍的建築有點中西合壁,  屋頂是由瓦片砌成,


而騎樓則屬南洋式建築










般咸道合一堂附近的一幢大宅.  該幢建築物一位為華藉富


商擁有,  20世紀初香港富戶大多都自建巨宅, 如甘棠第, 豫


園等










干德道55號舊貌.  1970年代, 半山區干德道一帶甚為寧靜, 


建築物多為三, 四層高, 附有大騎樓的獨立大, 整條街道


頗具獨特的氛圍









26 則留言:

  1. 「Union Jack Club」 那幅相我至有感情
    因自少返学/放學 必經.
    那是死亡彎角. 而入夜 沒有燈, 很有陰森
    的feel. 若夜晚要行過, 一步入灣仔大佛口
    , 就成個人鬆哂

    回覆刪除
  2. 我都瞓過騎樓,巴士行過震到暈!

    回覆刪除
  3. “ 中環美利樓 …. 政府宣布拆卸 , 並拍賣土地”.

    In fact the land had not been sold by auction nor tender. It was sold direct to Bank of China at a very low price, especially when comparing with the then recent price of HK$4,000,000,000.00 paid by Hong Kong Land for the land of Exchange Square. It should be done for political reason, as Bank of China = China Government. However, so far as I know, there is a term imposed by HK Government that Bank of China may not sell any unit over that piece of land. It therefore let the units.

    回覆刪除
  4. 1. 醉瓊樓80年代應該搬過去洛克道 / 馬師道 交界. 現在電車路集成中心對面有一小間.
    2. 貝夫人健康院我小時常經過, 也曾經在那裡看公立醫生, 記得有道友在那裡喝美沙銅, 行過時要避開.
    3. 六國飯店嘛, 未拆之前有時會同屋企人去飲下茶, 重建之後就冇去過囉.
    ~ see, 我是灣仔人.

    回覆刪除
  5. 梁財信 --->估唔到咁耐, 屋企仲有半支, 記得以前扭親腳, 爸爸就話 : "拎支梁財信黎啦, 同你摔."

    回覆刪除





  6. 1870年代的域多利軍營
    相片其實是翻轉的, 下圖才正確:中間右邊山崗是灣仔摩利臣山,遠處山脈是北角寶馬山.

    回覆刪除


  7. 中環干諾道中近舊郵政總局處

    干諾道中應沒有電車,圖中單層電車所在地應是德輔道中與畢打街交界.圖中竹竿滿地處可能(?)是歷山大廈建築地盤.

    回覆刪除
  8. About that 莊士敦道彩照 我當時住龍門對面. 圖左的大成酒家 旁有間士多 (即有 7UP 廣告那處). 就是我們細路仔聚腳之地, 因有汽水,糖果, 更有公仔紙賣 What innocent memories. 而名女作家 小思 也住在 修頓附近

    回覆刪除
  9. 以前的相片能看見天空呢..

    回覆刪除
  10. I'l savour your quality BIG sharing slowly, bit by bit!
    Thank you very much!

    回覆刪除
  11. The green top pagoda of The Fairview is still there beside the swimming pool of Realty Gardens on 41A Conduit Rd.

    回覆刪除

  12. 你話他是覺士道的建築物,但好似吾多覺!

    回覆刪除
  13. 嘩,又很多懷舊照片分享呀,感謝樓主的好介紹,見到以前的照片非常有味道呀!!

    回覆刪除

  14. 會吾會是嘉文花園現在的位置?

    回覆刪除
  15. 記得小時候,無帶遮出街,遇到落雨都吾洗驚濕身,就是全較有騎樓,但現在肯定變海豚

    回覆刪除
  16. 你都好求奇答喎!

    回覆刪除

  17. 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ell more about "Leung Kok Ying"? What kind of goods or business? Thank you very much! Goodnight

    回覆刪除
  18. 我都識唱, 我係80後, 歌詞有少少唔同 "落雨大, 水浸街, 亞哥擔柴上街賣, 亞嫂係屋企繡花鞋, 花鞋花襪花腰帶, 珍珠蝴蝶兩邊排"
    西環正街的米黃色騎樓, 樓下鋪位已封, 知否會有甚麼下場呢?

    回覆刪除
  19. thank you for the detailed reply

    回覆刪除
  20. 西環正街的米黃色騎樓, 比永利街的唐樓, 更古典美觀, 亦更能代表中西合璧的廣式騎樓建築風格, 在西環己難找到第二幢了, 可惜知名度低, 要是被拆, 太可惜了.....

    回覆刪除
  21. 南中國和香港的十九世紀式唐樓建築真是很獨突,就算在英,美,澳國也找不到,反而我在七十代在馬尼拉的華人區看過很多這種建築,可能是從南中國流傳到東南亞吧.

    回覆刪除
  22. 舊樓唐樓的設計就是為了配合騎樓 小時候跟其他小朋友在騎樓玩耍 大人在騎樓閒話家常 晾衣服及種花 還有是在乘涼
    現在有的新樓 沒有騎樓 只好各人躲在睡房內 談話見面都減少了 有騎樓的 也用來放置雜物...浪費

    回覆刪除
  23. 醉瓊樓的白切雞最好味.

    回覆刪除
  24. Wah, how do you guys find so many old HK photos? I am also crazy about the old HK photos, hope to share more in this blog later.

    回覆刪除

  25. 我在西營盤第二街145地下住在10年到68年觀龍樓起好就住到現在、好高興有好多人記得以前西環時物,好感動、可以加多些西營盤同西環舊相嗎。

    回覆刪除
  26. "干諾道中近中環街市處" (photo 49) : May I suggest this?
    "Standing at the junction of Des Voeux R. C. and Queen Victoria St. looking west; Central Market on left, old Central Fire Station(now HQs of Hang Seng Bank) on right."
    I would have put this down in Chinese but for the fact that this computer does not have a Chinese character input software - sorry about it.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