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香港昔日風情回眸 (3)












中環威靈頓街、嘉咸街 交界.  圖中的蠶蛾丸現在



相信己經絕跡了.  蠶蛾丸的調製是取蠶種場收集的



家蠶雄蛾, 用沸水燙死, 然後烘乾去翅、去足受後



磨粉碎成末狀;另將精製的蜂蜜加熱至沸騰, 加入



蠶蛾粉, 同時配以人參、肉蓯蓉等中藥, 調製揉合



成具有適宜硬塊的丸塊, 製成蛾條, 進一步分割成



綠豆大小的丸粒.   “蠶蛾丸”在製造過程中加入



會加入白酒, 以保持藥效, 且有防腐滅菌的作用. 



相傳 “蠶蛾丸”可治男性的腎虛陽萎病, 還可以用



於小孩腦炎後遺症以及神經發育不全的輔助治療









這張照片驟眼看上去是否很像是九龍城? 其實這裏



是1967年的加連威老道(你若好眼可看到街中間同順



興的招牌, 即可用來對比早陣子貼過差不多同位置



的加連威老道舊照), 左旁的是東英大厦











圖中的建築物被標語重重包裹著, 是否很有行動藝術


式的後現代feel? 其實這是1967年6、7月份貼滿大字報


的港督府門口, 那是滿地波蘿, “今日唔知聽日事”的年代
















看著照片中的四喜大酒樓, 思緒竟飄回六, 七十年


代跟父輩上茶樓, 真正的一盎兩件的日子.  我最熟


悉的茶樓當然是西環最早期的”雙豪” – 英豪和


西豪, 以及後期一點的康年和龍禧, 還有石塘咀的


金陵和西營盤的茗芳, 多男等.  英豪在我的童年時


代佔據著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由於離家最近, 所以


幫襯得最多, 即使星期日也要奉母命去西豪買麵包


當早餐, 而最窩心的是;  父親下午習慣在西豪和行


家飲茶, 埋單時他都不忘包一些點心回家給我們吃. 


問題是他一般都不會早於三點回家, 那段時間大部


份點心都已售罄, 所以他每次拿回家的都是我不喜


歡的點心如千層糕, 馬拉糕, 蠟腸卷等, 我都不怎


樣吃. 現在回想起來, 父親捧回家的, 其實不只是


點心, 而是濃濃的親情.

 

 

 

 

說起舊茶樓, 典故和趣事可謂是一籮籮的, 我且揀


幾件在這裏談談: 以前的茶樓結賬是以枱面上有多


少個點心籠來計算的, 有見及此茶客便以各種方法


走數; 有些就將點心籠放回點心車或將其偷偷推往


隔離枱, 有人甚至索性將一個網掛在檯底, 將吃過


的點心籠放在裡面.  茶樓不勝其煩, 最後改為派點


心咭蓋印了事. 

 

 

 

 

以前的茶樓經常有小販上來售賣各種物品, 有賣日


用品的、白蘭花的、有賣香煙的(香煙分生熟煙)、


當然有賣馬票的,晚上晚飯時候還有賣唱的、而茶樓


門口除了報攤外, 還有擦鞋童,有時候甚至會被叫


入酒樓為茶客擦鞋.

 

 

 

 

六,七十年代中午上茶樓吃午飯是一件頗為奢侈的事


情, 一般是因為傾生意, 或者宴請朋友才會這樣做,


由此之故所點的食物都會較為”富貴”, 如油雞滷


味、錦滷雲吞、鴻圖窩麵之類, 遇上經濟情况好的


時候甚至會叫上一窩碗仔翅.  上翅時用的是銀腳


碗, 好有氣派.  當然這是招待客人的場面; 自家人


吃飯除了叫點心外, 頂多再來兩碟炒粉麵.  值得一


提的是, 上炒粉麵時, 每檯必備紅椒黃芥辣.  上肉


絲炒麵會跟浙醋, 現在酒樓似乎頗為得過且過, 很


少主動提供配粉麵的芥醬 (當然埋單時的芥醬費茶


樓却絕對不會少算你的).

 

 

 

 

以前茶樓一般都是樓高兩三層的建築物, 二,三樓是


飲茶吃飯的地方, 地下則多是賣糕點的檔口位, 端


午、中秋、年尾時會賣時令食物, 當然少不了月餅


會.  我最愛的就是月餅會附送的豬籠餅和燈籠, 還


有大光餅,  大光餅說穿了其實只是個用玻璃片做盒


面的大餅, 餅的本身一點也不好吃, 但由於餅盒用


七彩皺紙做成, 色彩繽紛的, 小孩子覺得很是漂亮


可愛.

 

 

 

 

以前茶樓除了月餅會還有粽會和臘味會, 六,七十年


代一盒月餅賣二三拾圓, 而一般人的月薪只是幾百


圓, 可想當時的月餅利潤有多高! 而供月餅會就等


於分期付款, 供滿後還有折頭和贈品, 加上當時社


會環境送禮氣氛濃厚, 所以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供


月餅會的習慣, 我母親便是供月餅會的死硬派, 她


直至九十年代中仍有供月餅會, 不過每月付款以及


取月餅的責任落在我們的身上而已. 

 

 

 

 

上茶樓當然以喝茶為先. 聽老前輩們憶述說, 人工


發酵的普洱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面世, 之前在茶樓


喝的都是正宗的陳年普洱.  他們說那個年代飲普洱


偶爾會有些異味, 茶裏甚至會有幾粒蟑螂屎在漂浮


著, 原因是舊茶放在倉庫太久惹蟑螂所致, 這才是


上等的陳年普洱, 信耶?  另外當時的熟客是可以寄


存私家靚茶在相熟茶樓, 好像現在扒房的存酒服務


般. 

 

 

 

 

以前叫賣點心是將點心用一個似類孭帶的大盤揹在肩


上沿茶樓叫賣, 非常辛苦.  為了省錢很多茶樓都會


聘用童工售賣點心.  父母親經常乘機灌輸教育, 指


著那些童工對我說:”你不好好讀書, 將來就去賣


叉燒飽”.  這句話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最後加上一筆, 六, 七十年代一些規模較小的茶樓


不務正業, 一到下午早茶完結後便變身為大檔; 以


魚蝦蟹為主, 兼營十三張及排九, 到晚上踫上澳門


如果有賽狗更變為外圍狗檔, 很是誇張.








尖沙咀加拿芬道與加連威老道處交界
圖中的同順興南貨,


應該即為現在同順興商業中心的位置










銅鑼灣高士威道










上環港澳碼頭
, 現已改建為信德中心









圖中的仁兄仁姐在貨車上或站或坐, 直把貨車當作


巴士, 現在看來可謂匪夷所思, 但這在六十年代却



是一個甚為普遍的現象.  原來1967年暴動期間, 香



港不少巴士司機響應工會號召罷駛; 市區交通工具



匱乏; 有見及此, 各類型客, 貨車都乘機湧往市區



兜生意.  由於市民對交通工具需求殷切, 政府亦亟



需此等雜牌軍協助疏導交通, 因此採取隻眼開隻眼



閉的政策, 任由他們接載乘客.  1967年末, 香港政



局大致平定下來, 交通亦開始回復正常, 於是步署



取締非法交通工具.  經過一番協商和衡量過實際情



况後, 香港政府最終1969年將小巴合法化, 從此市



面上再也看不到貨車當巴士坐的奇景了









廣州式騎樓









今日香港已幾近於絕跡的廣州式騎樓. 在我的心裏,



騎樓不單具有鮮明建築特色, 最重要的是它承載及代



表著舊日生活的風貌.





廣州騎樓是西洋建築與嶺南建築相互結合的產品. 



廣州最早的騎樓建於清末年間, 其業主多為外國神職



人員或在南洋的歸僑.  19世紀初, 廣州開始對城市進



行大規模改造. 為了充分運用道路空間, 同時又針對



廣州濕熱多雨的氣候特徵, 便在馬路兩旁搭建起兩三



層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騎樓式樓房.  從此騎樓成了廣州



街景的主體格局, 這種建築風格隨後傳到港澳地區,



並成為特色建築.





騎樓一般分為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 騎樓既可



以避雨防曬, 方便市民行走和購物;亦可以裝飾各種



櫥窗,方便商店陳列商品和招徠顧客;如此可以可收



吸引人流和客源, 充分利用土地面積之效.





香港市區有兩處較集中的騎樓群; 其一位於上海街,



建於上世紀20至30年代, 主要以磚砌築, 樓宇由方柱



支撐, 屬典型的廣州式騎樓建築.  當年這裡曾聚集了



中西百貨店、絲綢行等各式店舖, 是那時香港商業街



的縮影.  其二則位於太子道西, 該騎樓群於30年代初



由一間比利時建築公司興建, 至今仍保存圓邊形大露



台, 是香港市區現存最大的戰前相連騎樓群.  此處當



年有[摩登住宅]之稱, 可說是那個時代人們心目的豪




 








灣仔莊士頓道
, 攝影師面向太原街, 春園街, 而下面即為


春園街
,
最左面的白色建築是公厠
















高升戲院內貌
戲院樓高二層, 場內中前方設有舞台, 地下底


層觀眾席全部為長板位
, 二樓正中為女觀眾席, 其餘企位,



有「五百羅漢位」之稱











高升戲院








 



位於香港荷李活道水坑口、皇后大道西、和風街、甘



雨街與高昇街之間的高升戲院. 該處早期未設門牌號



碼, 後期門牌號碼為荷李活道西117 號. 在1867年香港



官方繪製的香港街道地圖中. 高升戲園位於香港港島



上環水坑口附近.  高升戲院其實於1867 年以前已然



建成, 原名高升戲園; 初期以竹棚和木材搭建, 其架構



建築甚為簡陋. 後於1890 年左右改建為鋼筋水泥建築



物, 可容納一千多位觀眾, 在1897 年出版的香港地圖



上亦標有高升戲園. 


 


 


 


1890 年3 月31日, 英國皇太子喬治五世訪問香港, 香



港紳商於高升戲園設宴招待, 安排貴賓觀看粵劇演出. 



1920年該院再度改建後, 可容納近二千人, 由何萼樓



經營, 專門上演粵劇, 並在戲院內附設一間高檔次的



武昌酒樓.  由於地點適中, 該戲院的演出一直十分興



旺, 直到1955 年才改名為高升戲院, 長期為香港粵劇



提供固定演出場所.


 


 


 


1933 年, 由利舞台的利希立、高升戲院的呂維周、普



慶戲院的陳珠三人聯名申請, 經華人代表羅旭蘇、曹



善允向時任香港港督貝璐請求取消禁止男女同班的禁



令獲得批准, 從此開啟了粵劇史上男女班的新一頁. 



“薛馬爭雄” 期間, 何萼樓邀請薛覺先領銜的覺先聲



班入駐, 高升戲院成為薛覺先的主要演出基地 (馬師



曾則較喜歡在太平戲院開鑼).   20世紀50 年代, 香港



電台與劇院達成協議, 在此轉播粵劇演出.


 


 


 


曾在此演出的劇團有人壽年班、勝壽年男女劇團、覺



先聲男女劇團、光華劇團、花錦繡劇團、鏡花艷影女



劇團、燕新聲班、錦添花男女劇團、金聲劇團、綺羅



香劇團、童班人之初劇團、多寶劇團等.  大老倌則有



薛覺先、上海妹、半日安、麥炳榮、余麗珍、新馬師



曾、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靚次伯、鳳凰女、吳



君麗等曾在該戲院演出.


 


 


 


高升戲院經過多次修建, 最終仍是敵不住地產發展的



大趨勢, 在一九七三年被拆卸重建












金鐘道位於香港島心臟地帶, 是連接著香港中西區



一條主要道路.  金鐘亦是重點商業區, 區內有力寶



中心、統一中心、海富中心等商業大廈, 內設有高



級商場, 如金鐘廊和太古廣場等. 金鐘也是多個政



府機構的集中地, 如高等法院就設在金鐘道38號.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 1968年之前金鐘道原本是皇后



大道東的一部分.  現金鐘道以北, 在1878年起便原



是海軍船塢(當時港人稱之為[鐸也], 即 ”



Dockyard”的音譯), 而金鐘道以南一帶即為威靈



頓軍營, 兩邊均為軍事用地. 金鐘的地名的由來,



是因為海軍船塢之內有一個金色的鐘的緣故. 






港英年代駐港英軍名義上受節制於港督, 其實是直



轄於英國國防部, 故此良久以來, 港英政府苦於來



往中區及灣仔的交通因為金鐘的瓶頸地理環境而欠佳



(此處當年有死亡彎角之稱), 有意動工改善, 惟因



英國國防部反對而無計可施.  





1950年代英國政府逐漸減低遠東的海軍力量, 決定



放棄海軍基地.  香港政府乘時於英軍交付的土地北



面興建了一條連接干諾道中及海傍大道(現稱告士打



道)的新幹綫, 即今日的夏慤道.  而香港政府為補



償駐港英軍, 便將夏慤道北面的地皮撥予英國海軍



部繼續建立基地, 這片土地便是現今的添馬艦海軍



基地.  





海軍基地搬遷後, 海軍基地的地皮曾一度用作小巴



扣押場所, 供扣押違例小巴之用, 當時俗稱「小巴



監獄」.  1972年開始興建金鐘站地下鐵路. 有別於



其他已發展地區的車站, 由於金鐘一段為空地, 故



車都站以明挖隨填的方式建造. 金鐘地鐵站於1980



年通車.





金鐘大變身後, 舊有的建築物都”各奔前程”, 自



1878年起已存在的海軍船塢被填平. 而旗杆屋, 即



前三軍司令官邸則變身成為茶具文物館. 美利樓(舊



差餉物業估價署) 亦搬往赤柱成為古蹟











匯豐銀行總行的舊照相信你看得多
, 但大多數是從


皇后像廣場取景
,
很少是從天星碼頭停車場側的愛


丁堡廣場處取景











荷李活道近文武廟處

















 



1970年代旺角彌敦道. 照片是從豉油街口(右下角)



向北拍攝, 右邊可見到荷李活戲院 (今荷李活中心)



的電影廣告.  左邊 "愛羣歌劇院"處為新興大廈. 



愛羣歌劇院當年舉辨了不少台灣歌星來港的演唱會,



而聽台灣歌星唱歌亦成為當時港人流行的節目.  其



中最出名的歌舞團有 ”藝霞歌舞團”, “東方歌舞



團”, 大牌歌星有姚蘇蓉,楊燕,青山,張帝等.  照



片的新亞大酒樓即為今日「倫敦大酒樓」的位置,



而雅蘭中心則在照片中「五月花酒樓」後面的那幢大



廈, 圖左下方的「鱷魚恤」直至九十年代仍在營業







 



圖中的貨車的車牌英文字母是AA, 那應該是六十年



代登記的車牌了.  說起車牌, 我想在這裏介紹一下



香港的1至10號車牌的歷史.  香港政府自1975年開



始每年都拍賣一批車牌, 所得款項均作為善款用途. 



最值錢的當數阿拉伯數字 [1至10] 的十大無字頭車



牌.  如今, 這十大車牌已成為顯赫身份的象徵. 



除1號車牌屬香港警務處長擁有外, 其餘2至10號都



屬私人擁有.  


 


 


 


 


香港的[9]號車牌曾經是世界上最貴的車牌, 1994年



被富商楊受成以1,300萬港元投得.  最近楊新購了



勞斯萊斯Phantom, 並且把珍貴的 [9] 號車牌套在



新車上.


 


 


 



2號車牌擁有者為香港商人王明維, 他是於1993年以



950萬港元投得的.  這個車牌是原港英政府財政司



麥高樂擁有.  有人認為, 財政司是香港的[財神],



買到 [財神爺]用過的車牌, 等於請回了財神.


 


 


 


3號車牌原屬周錫年爵士所有.  1983年9月地產商人



鄭公時以103萬港元投得, 他認為[3]有[三三不盡]



之意.


 


 


 



4號車牌為富商趙世曾擁有, 他於1978年以14.7萬港



元投得,該牌照原屬香港醫務處長, 在廣東道話中



[4]與[死]音近, 意不吉利, 不受市場歡迎, 所以趙



可以用低價投得.  趙祖籍上海, 其家族經營航運



業, [4]的上海話與[水]同音, 水為財, 且有[生意



興隆通四海]之意, 故趙並不介意.


 


 


 



5號車牌由一位梁姓女士在1993年以250萬港元投得. 



她表示是代表一位商人競投, 但不願意透露這位商



人的姓名.  後得知該富商原來是華人置業的老闆劉



鑾雄。


 


 


 



6號車牌為邵逸夫爵士擁有. 他於1978年以33萬港元



投得.邵逸夫爵士是香港無線電視董事局主席, 在兄



妹中排行第六, 人稱[六叔], 6號車牌對他具有特殊



意義.  據悉[六叔]除了這個無字頭車牌外, 還購得



[AX66][AZ66][AF66]等車牌.


 


 


 



7號車牌主為香植球.  該車牌原為已故輔警總監曹



峻安擁有.曹氏去世後, 香港運輸署遂收回拍賣, 香



植球於1989年以480萬港元投得. 


 


 


 



8號車牌主是羅定邦.  他於1988年以500萬港元投



得.  羅經營針織業, 認為[8]與[發]同音, 意頭甚



佳.  香港不少富豪以製衣起家, 然後資金轉投地



產, 財富暴升, 成為超級富豪, 羅定邦家族是箇中



表表者.


 


 


 



9號車牌原為慈善大亨鄧肇堅所擁有.  鄧肇堅生前



斥巨資修建醫院、學校, 但他以什麼價錢、於哪一



年投得此車牌卻不為外人所知 (有說法是因為他曾



捐贈大筆款項支援警隊的福利, 港英政府投桃報李



將9號車牌送贈予他).  1994年英皇集團老闆楊受成



以1,300萬港元投得該車牌, 成為9號車牌的新主人.


 


 


 



10號車牌為容永道所有.  他在1977年以20.6萬港元



購得.這是香港最早公開拍賣的無字頭車牌, 它原屬



港英政府時期的香港工務司擁有.











駱克道至軒尼斯道之間的一段波斯富街
. 從駱克道口


向南望
, 左邊有 "" 字應該是銅鑼灣舊紐約戲院, 
至於


掛著大減價招牌的是中國國貨公司
,
橫向至右邊永安公


司的馬路則應該是軒尼詩道


















位於干諾道中的舊海事處
, 現已改建為維德廣場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香港昔日風情回眸 (2)






甚為清
的德輔道中舊照










尖沙咀康和里同璧仙桃道交界, 現已經建成K11和


MASTER PEICE










現在看來近乎於天方夜譚的牛耕田圖
, 攝於60年代


的元朗










典型的舊式徙置區大厦
.  6,70年代很多這些徙置區


大厦的天台都設有小學










? 邊度火燭呢? 等我都趁下熱鬧先











德輔道中舊照
, 右面可見到舊郵政總局大樓










八十年代初的佐敦道汽車渡海小輪
, 我記得應該有另一


種汽車渡海小輪是上下層都承載汽車











從高處俯視德輔道中
, 右面是歷山大厦, 左面是未改


建為置地廣場前的告羅士打行










從高處俯視遮打道
, 左面可見到仍未建成為皇后


像廣場前的空地曾被用作為停車場
, 前一點的建築


物則是未改建前的舊香港會










八十年代中期的中環海岸線
, 中間那座建築物是國際


大厦.
 留意當時的渡海小輪是上層載乘客, 下層載汽


車的











五十年代的干諾道中
, 你能想像干諾道中是一條海傍


的馬路
, 行人可以隨意沿著干諾道中在海邊漫步的情


景嗎
?











六十年代的皇后大道中
, 從皇后戲院往西望











六十年代中期的皇后大道中
, 圖左可見到安樂園







 




五十年代中期的皇后大道中
, 此段時期皇后大道中的


商舖似乎多是賣衣物和布料











五十年代的皇后大道中











五十年代的德輔道中舊照
, 左面可見到舊萬宜大厦











甚為罕見的橫瀾島燈塔和炮台的舊照











二十世紀初的德輔道中











五十年代的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處













五十年代的昭隆街皇后戲院側











從皇后大道中望向皇后戲院











五十年代的德輔道中與域多利皇后街交界處











五十年代的域多利皇后街與德輔道中交界處











相信不用我介紹
, 腦友們都能認得出這裏是石板街


(
即砵甸乍街)罷











從德輔道中高處往東望











德輔道中與金鐘道交界處向東望.
 右面是希爾頓酒


, 左面是差餉物業估價署











從德輔道中往西望
, 電車正駛經的建築物現已成為集友


銀行大厦
, 而前面的德榮大押和中央街市則仍建在











從德輔道中往上望向砵甸乍街











色彩虛幻
, 讓人感到有點似夢迷離的中環德輔道中舊照.


 
留意那時候德輔道中的商舖頗為出人意表, 你可否想像


到單車店
, 製衣廠等店開在德輔道中?











中環德輔道中舊照.
 細看之下, 發覺那時候德輔道中


的商舖主要是鞋店
, 藥材參茸店和手錶珠寶店









估計是在黑白照片上人工加上彩色的中環德輔道中舊相











中環德輔道中. 
右面是歷山大厦, 後面當然是舊郵政總局











中環德輔道中. 
左上角可見到國際大厦











疑似是灣仔莊士敦道











從銅鑼灣道軒尼詩道與波斯富街交界往東望向怡和街
,


當年仍未有禮頓山
, 連崇光百貨公司仍未興建, 絕對可


以舉頭見藍天











疑似是灣仔軒尼詩道











另一幀從銅鑼灣道軒尼詩道與波斯富街交界往東望
的照


,留意乘坐著人力車遊車河的水兵, 可以想像五十年代人


力車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












甚為罕見
, 美得不可方物的利舞臺戲院的照片.  左邊的


泉章居現已搬往軒尼詩道












從銅鑼灣道軒尼詩道與波斯富街交界處往東望
, 右邊是


中國百貨公司
, 左邊是紐約戲院.  拍攝時間估計為五十年


, 留意右邊的單層巴士, 我覺得甚是有型












疑似是灣仔莊士敦道












銅鑼灣道軒尼詩道與波斯富街交界
, 左邊是中國


貨公司
, 右邊是紐約戲院











灣仔軒尼詩道
. 中間大丸百貨公司的招牌清可見











疑似是灣仔軒尼詩道
. 左上角可見大丸百貨公司的招牌











疑似是北角英皇道近皇都戲院處










六十年代的軒尼詩道往東望向渣甸街










八十年代的堅拿道東
, 變化似乎不大










六十年代末的豪華戲院










銅鑼灣邊寧頓街










從高士威道維多利亞公園外圍望向天后, 右面可見


大坑木屋區











灣仔駱克道










銅鑼灣道望向樂聲戲院











從銅鑼灣道望向豪華戲院












從銅鑼灣高士威道高處望向銅鑼灣道










從銅鑼灣高士威道往西望向怡和街











從高士威道望向天后, 時維七十年代











銅鑼灣利園山道, 左上角可見皇后飯店, 是很多懷舊


電影取景的熱門地方










銅鑼灣道軒尼詩道今日崇光百貨公司的位置往西望
,
 


有誰還記金馬車飯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