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非文青,但從小卻養成喜歡看書的習慣,全盛時期家中藏書曾超逾兩千冊,但近年來幾經搬遷,著實無力一而再,再而三的遷徙如此數量龐大的書籍,唯有忍痛悉數贈予二手書店。其實近年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已經減少了看實體書,更遑論買書。 十幾年前,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跑國內,那時候國內的物價尚算低廉,遂經常趁工餘之便跑書店買書,每次回港的時候行李箱都是滿滿的一篋戰利品,但我也有着很多愛書人的毛病,那便是只買不看,有時候偶然間檢視書架,發覺不少買了多年的書,連書皮但也未翻過,喟然嘆惜之餘,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過了看書的高峰期。坦白說近年來各種媒體崛起,佔據了自己不少餘暇時間,即使看書,手握一部iPad,kindle,即可從海量書目中揀選自己想看的書藉,也着實太方便, 那還會巴巴的逛書局買書? 幾年前我仍很抗拒看電子書,但無可否認時代進步,有時候也不得不向潮流低頭,難道你會告訴我說,今天你還聽卡式帶,或者看錄影帶嗎?
如上所述,因為閱讀習慣的隨着科技發展的改變,實體書店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也逐漸被時代淘汰。以前繁忙的街道上,還可以隔三差五的看到書店,現在走在彌敦道上,只剩下零零星星的那三幾間書店。 記憶中書店始終是個很美好的地方,我們這一代,和書店的最初接觸應該是從買教科書開始. 小學的時候,學期伊始,老師便會派發書單,着我們去自行買書. 那時候年紀還小,一般都是老媽子拿着書單去書店買 ,但我們是窮等人家,老媽子本着應慳得慳的精神,會先向親戚朋友打聽,看看人家有沒有二手書相贈。那時候學校都很體諒家長們的經濟環境,書商也比較厚道,不會年年改版,所以用二手書一般沒有太大的問題。話說回頭,那時候的人甚是珍惜書本,我記得老媽子會把我們的書以線裝書手法釘裝,再以雞皮紙包書面,這樣雙重保護,書本直至學期尾仍然十分新淨,如此一來兄姊們用過的舊書便可以傳給弟妹,或者轉贈予其他人,這便是那時候的人的消費哲學,現在看來是環保,而那時候卻是個理所當然的做法。
升上中學後,因為英文課本多,老媽子無法代勞為我們去買書,所以在開學前便要自行撲書。我相信七,八十年代唸中學的朋友,都有買舊書的經驗。我唸中學的時候,旺角舊書攤仍沒有那末盛行,二手書㰙多數集中在上環和西營盤,開學前手執書單,先往荷李活道幾間露天舊書攤踫運氣,待買不到合版的舊書時,才往書局買新書。那會兒買新教科書,港島首推齡記,九龍應該是漢文吧? 那年頭舊書商仍算有良心,執書時很細心的對版,不會魚目混珠,明知用不了的舊版書仍然硬塞給你; 惟自九十年代以降,因為二手書的市場競爭激烈,我便看過當時的新聞報道,說很多小朋友拿着書單往旺角買二手書,被押上樓上貨倉,給他們隨手塞了些過期或者錯版的教科書,讓他們得物無所用。二手書商固然無良,這也跟當時書商經常改版有關;書商年年改版,讓學生們無法用哥哥姐姐們剩下來的舊書,買二手書又經常被騙,因此被逼買新書, 而家長們每年開課的時候經濟便百上加斤, 總之教育當局和學校都有難辭其咎之嫌。
我喜歡逛書局的習慣應該是從中學時代養成,不記得是那位老師說過,你們現在已經是中學生了,應該多看點課外書,而課外書不單止應該去圖書館看,也可以去逛逛書局。那時候沒有什麼打書釘的概念,其實那年代的書局的經營模式和設計,並不十分歡迎顧客們在那裏流連,你最好在步入書局之前便知道自己要買什麼書,這樣便不會霸佔書局裏面十分矜貴的空間。書架的擺設固然並不就手,讀者們若在書局裏逛太長,只看書不幫襯,時間一久,便會惹來店員們不耐煩甚至疑惑的眼光;以至𣎴得不落荒而逃(我相信打書釘的風氣應該是大概八十年代後期從台灣傳入香港,在此之前香港根本沒有所謂打書釘的概念)。中學有一段時間我逛得最多的書局之一是中環的商務印書館,那間商務位於皇后大道中的萬邦行內,門面不是很大,但勝在位置優越,有時候去娛樂或者皇后戲院看完戲後都會入去逛逛。我平生第一本自己掏腰包的課外書便是在那裏購買,但我相信你怎樣也估不到那本竟是簡體字版的狹義相對論說,為什麼買如此佶屈贅牙的書?起因在於當年偶爾在報紙上看到篇文章,說世界上只有12個半人看得懂相對論,於是便想挑戰一下自己,看看是否自己會否成為第13個人,結果越看越似懂非懂,越看越覺得自己如墮五里霧中,理論深奧固然是個問題,更麻煩的是因為書是國內簡體字版, 十個字中總有一兩個看不懂,最後只能頽然而癈。另外那會兒經常乘往尖沙咀看電影之便,趁潮流去逛辰衝書局。 辰衝書局是我們這些所謂番書仔的聖地,很早便聽人說那裏賣高檔英文書,所以每次走過,都會進去膜拜一番. 書當然是不怎麼樣看得懂,但喜歡翻翻那些外文雜誌,已不記得看過那些雜誌了,只是隱約覺得那些進口雜誌印刷精美,圖片拍得很漂亮,和本地雜誌的質素相差很遠,故所以我閑着的時候,也會在哪裏流連一整個下午。更重要的是,書局內的職員沒有中文書局那種晚娘面口,你喜歡逛多久都成,這也是我喜歡逛辰衝的主要原因。
隨着逛書店的經驗日漸增長,識途老馬們便指點我去找一些比較特色和另類的舊書店,其中最深印象的便是位於軒尼詩道的三益書店。三益書店最早的時候是位於軒尼詩道近今日灣仔街市那一邊,後來搬往對面街. 走進三益書店,有一點逛北京琉璃廠的味道,甫進門,一陣書霉味(對不起,書其實一點也不香)便撲鼻而來. 三益書店的舊舖其實佔地頗廣,藏書亦甚豐. 我若果沒有記錯,老闆姓蕭,一副舊式文人的派頭,但我跟他其實沒怎麼互動過,聽聞他十幾廿年前已移民美國,並好像在彼邦重建三益書局。 說回舊舖,我依稀記得其樓底甚高, 兩邊都堆滿了舊書,冷僻的有,流行的也不少,地下鋪滿了雜誌, 後面擺放了很多古藉線裝書以及書畫,你若有暇,可以在那裏流連上半天也不會覺得悶。 三益書局當然已結業很久了,每次行過舊址,都有種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的感嘆。
說到舊書店,不得不提那年代 (八十年代及以前) 的樓上書店. 樓上書店的規模比普通書店小,但好處是很有特色,其賣點是賣一些與主流書店不怎麼樣賣的書. 樓上書店的老闆一般都很性格,也各有所好,因此你若喜歡看一些較為冷僻或者特殊口味的書,總有一間樓上書店適合你。那會兒香港的樓上書店集中在灣仔銅鑼灣,而九龍的樓上書店則集中於西洋菜街. 千禧年前未有自由行,九龍西洋菜街是二手書店的集中地,計有田園, 樂文, 學生等等, 當然不要忘記文明里的實用和旺角的序言書局等等. 舊式樓上書局之中,我最有印象的是香港的波文和九龍的文藝書局。波文書局的老闆名叫黃炳炎,為人頗健談,我每次上去都經常見他坐在收銀處與人閑聊。波文書局最初位於皇后大道東,地方不大且舖面狹長,主打文史哲書籍,那時候版權意識不強,波文賣的大多是翻版書,甚至是影印書. 七十年代末,大陸開始開放,很多人想了解內地情況,從而掀起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熱潮,波文所出版的文史哲書籍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故此不僅其出版的書藉不僅經常個滿堂紅,書局亦經常擠滿了顧客. 波文書局於八十年代初搬去天樂里,鋪面大了,賣的書卻比較紛雜,沒有皇后大道東時期的精準,加上國內開放,讀者也可從其他渠道如三中商集團買得到各式各樣與中國有關的書籍,波文遂逐漸式微,並於九十年代結業。
八十年代中開始上班,經濟獨立,眼界遂濶, 逛書店便不限於那三幾間。那年頭大型書局主要是的中資書店以及三幾間規模具規模的書店如天地書局 (今日這個寡頭狀況彷彿沒有怎麼樣的改變, 誠品書店於2012年開始進駐香港, 她的出現令本來處於超穩定結構的香港書局市場出現了一種良性活動的競爭,某方面來說也算是注入了一股生氣,有段時間一些書店改變了其經營和推廣策略,譬如多舉辧一些小型展覽,文學座談會等,這對讀者來說當然算是功德無量, 但坦白說,對於一潭死水的書店發展沒有很實質的幫助 ),惟我更喜歡逛一些新型的樓上書店,這些樓上書店各有特色,或者應該說有自己的個性, 好處是環境改善了, 某方面來說可謂更接地氣, 更能迎合大眾讀者 (主要是年輕人) 的需要。 說到新型的樓上書局,當然不能不提洪葉書店;洪葉書店由葉桂好創辦,開業於1997年,於2008年全線結業. 洪葉書店開創了香港書局的一個新格局,佈置舒服清新,免費咖啡,並提供沙發以供書蟲們打書釘,開創了二樓書店的新經營格局. 書店全盛時期擁有四間分店,捱得過03年的沙士打擊,但最終仍然因為資金周轉的問題而不得不全線結業,當時讓很多愛書人感到十分唏噓。我主要逛位於銅鑼灣利舞台廣場隔鄰的洪葉書店,推開書局大門¸即時有種窗明几淨,歲月靜好的感覺. 書的佈置也有既定的洪葉邏輯,新書,暢銷書固於放在當眼處,但要找小眾的書亦不難,總之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讀者總有辦法找到自己喜愛的書籍. 愛書人經營書店便有這個好處,書店的銷售模式並不以利潤為唯一的目標,我更願意相信將好書介紹/送到讀者的手上是洪葉的內涵宗旨. 洪葉雖然已結業經了十多個年頭,但她在讀者的心目中的形象仍牢不可破. 我在洪葉銅鑼灣分店結業前曾上過去憑弔,看著零星落索的紙皮箱,散落在書架上三三兩兩的畫冊,傳記或者詩選,都彷彿像讓一隻隻眼含淚水盼著我帶回家的小貓和小狗. 我隨手買了一堆書回去,除了是真的需要外,也是對洪葉的一種尊敬和支持。
洪葉結業以後,各類型的新型書店如雨後春筍的成立,各有各經營的模式和故事,有較大型的連鎖店如大眾書局,也有獨立經營的大規模書店如位於新寧道1號的新華書城,和九龍塘的葉壹堂,但近這幾年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陸續黯然退出市場. 正如我文首所說,傳統書籍一如報紙般,正受着新型多媒體的衝擊,不管你喜歡接受與否,紙媒正逐漸步入夕陽。當然書籍和人已有幾百年的相知相識,逝去總是讓人傷感的。 這讓我想起一套講述舊書店的電影,84 Charring Cross Road, 香港上映的時候名叫 "書箋情緣",由安東尼鶴健士,安賓哥羅馥,茱迪但丹芝主演,故事描述安賓哥羅馥所飾演的美國作家海倫,偶因着姻緣際遇的關係,向英國84號查寧十字街馬克書店訂書,從而和書店眾人,包括由安東尼鶴健士所飾演的經理法蘭產生種種友情的窩心暖意的故事. 海倫本來只是純粹向馬克書店訂書,但隨着訂書的頻率逐漸增加,和書店的書信往來亦隨之而越來越頻繁,並因為英國戰後物資貧乏,海倫尋且在聖誕節給書店員們寄貼心禮物,使她和書店各人建立了超越書店和顧客間的友誼,而她給書店寫的信,也從最初只是買書, 聊書,慢慢擴大至涉及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最終將書店內每個人都當為知己. 可惜的是因種種巧合,海倫未能及時往訪倫敦,到她最後抵達倫敦時,書店已結業,書店各人亦各散東西,而安東尼鶴健士所飾演的法蘭則早已逝去. 故事固然十分感人,而結尾的唏噓更令人低徊不已. 最重要的是,這套電影給愛書人一種歸屬感,我相信每個愛書人心中,都有一間84號查寧十字街. 我的84號查寧十字街是位於租庇利街的上海印書館, 你的呢?
我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西環人,看着西環這十多廿年的變化,只可說是感到頗為無奈和唏噓,我當然明白時代巨輪不住的向前滾動,舊事物都留不住. 以前西環都有三幾間書店,今天只剩下位於吉席街口的求知書店,當然書店已經不賣書,而是主打各類型的文具以及民生用品. 求知書店在西環少說都有廿年以上的歷史,搬到現址都起碼有十年之久,老闆已經耄耄老矣,去年起將書店交託予女婿打理,有陣子關了門,我那時還以為西環唯一碩果僅存的書店都要沉滅於歷史之中,還好不久便重新開業. 早前我幫襯求知買了張花紙,盛惠五大元,付款的時候老闆看見花紙缺了一角,即執意要減收一元 ,我笑着跟他說,你這樣做生意怎麼成?他回答謂街坊街里無所謂啦. 大連鎖店的收銀員如何可以自作主張為你減價? 可嘆的是,街坊店的人情味,始終仍會被發展的洪流所淹沒.
書箋情緣電影海報
書箋情緣劇照 1
書箋情緣劇照 2
書箋情緣劇照 3
書箋情緣劇照 4
書箋情緣劇照 5
查寧十字街馬克書店實景
田園書屋 1
田園書屋 2
田園書屋 3
田園書屋 4
學生書屋 2
學生書屋 3
學生書屋 4
樂文書店 1
樂文書店 2
樂文書店 3
樂文書店 4
樂文書店 5
三益書店
辰衝書局 1
辰衝書局 2
辰衝書局 3
辰衝書局 4
辰衝書局 5
洪葉書店 1
洪葉書店 2
洪葉書店 3
齡記書店 1
齡記書店2
齡記書店 3
齡記書店 4
上海印書館 1
上海印書館 2
上海印書館 3
上海印書館 4
上海印書館 5
求知書局 1
求知書局 2
求知書局 3
聊幾句。我家藏書多少無推想過,書架上的書前後兩排放,擺滿多排書架後,還要疊在多個紅白藍膠袋裏棟高兩層堆到雜物間去,每次找書都翻架倒袋,搬來搬去,身心疲累。書,成了我一大包袱。十多年前我立下了決心不買書。
回覆刪除後來看書怎辦?去公共圖書館借,網上借,就近分館拿取。遇上好書要以後翻查參考,我用scanner逐頁掃,後來scanner的驅動程式跟不上Windows版本而廢掉,遂改用腳架相機拍照。現在,拍照也省了,將書重借就算--- 縱使不能解燃眉之急。
現在有諸多電子書,解決了實體書集存問題,但跟以前買書習慣一樣,我相信不少人如我,眼闊肚窄,書多了只在電腦裡藏,沒有讀。
提到書店,旺角洪葉新開時,我巡完田園順到對面的洪葉八卦,一入愕然,洪朝豐大哥真人守在櫃枱,我又驚又喜,不敢打擾他,當時傳聞他愛情事業不順利,我以為他在此避靜兼賺點生活費,我買了套《紅樓夢》(上下冊)(讀得我悶死了),心想幫幫洪葉也好。當然,後來才知,原來洪大哥是店主之一,洪葉之洪也。
睇嚟老哥睇書真係好專業,小弟只係個業餘愛書人,睇書係隨心所之,極其量只能夠講係好讀書,不求甚解。好多時候行入書局,左盼右盼之下,睇到本書嘅書目啱,翻兩下覺得內容適合便買下來,所以造成好多時候買咗返去得個擺字嘅後遺症。而家家居狹窄,冇可能再放大量書籍,所以只能忍痛送予二手書局。一句題外話,紅樓夢係一本好奇怪嘅書,第一次睇你會覺得沉悶,因為冇情節,冇高潮,冇明顯嘅起承轉合,人物亦冇水滸傳,三國演義咁鮮明,加上人物太多,會令到你睇到莫名其妙。我睇紅樓夢係因為當年喺英國讀書,心血來潮帶咗全套紅樓夢,閒下無聊唯有讀紅樓夢消遣,忍住紅樓夢沉悶嘅情節睇完一次,覺得餘未盡,再睇第二次,感覺漸入佳境,然後第三次第四次,發覺每次睇嘅得着都唔同,對每個人物嘅了解認識亦都深入左,有啲好似睇Da Vinci Code咁,要用密碼解鎖,先至了解和聯繫到人物同情節(好似秦可卿咁,一個人有好多重角色同埋理解,喺書中亦都有唔同嘅作用,唔睇幾次,真係唔明呢個人物係紅樓夢裏便咁重要嘅能量)感覺好似倒啃甘蔗,當然小弟只係門外漢,不敢妄論紅樓夢,但老實說,小弟愚見,身為華人,一生起碼都要讀一次紅樓夢~~
刪除以前買書多,係因為讀書雜。中學唸理科,上大學跟興趣就轉咗商、哲/文,做功課交papers要列參考來源,所以會為咗睇某一章而買成本書,方便隨時翻查。大部份書我都冇全本睇完,好少學術書章章都合口味。因為先後跨科唸書,所以每個discipline都從零開始咁睇書,書便堆積成山,多,但或未及深專。
刪除《紅樓夢》的導讀、評論等書我睇過些,多從哲學(儒、釋、道、人性等)切入,由此我便讀原書,但頭幾章好悶--- 那戶落難人家忽然沒了下文(據說是伏線),我就放棄讀下去了。謝西環兄鼓勵,或許將來我再嘗試。
P.S. 我一直認為,先身為人,然後才是華人。
吹吓水,小弟睇書嘅經驗同埋歷程,係由繁入簡,由雜轉專,先此聲明,小弟嘅工作同書無關,所以基本上揀書,買書,睇書都好隨意. 後生嘅時候睇書睇得好雜,舉凡個書目稍為吸引,就會買來睇/喺圖書館借嚟睇,有時候甚至睇到一啲好冷僻嘅書,記得中學後期迷上哲學,專門喺圖書館搵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羅素啲書黎睇,當然睇到一頭霧水,我諗咁係因為靚仔年少氣盛,鍾意向難度挑戰所至。預科嘅時候有人引導我去睇新儒家學說,話係中華民族嘅思想新磐石,於是又迷上牟宗三,熊十力,杜維明,但係始終覺得格格不入,後來慢慢發覺,睇書其實同談戀愛差唔多,最緊要自己覺得寬心,舒服,冇需要亦都無謂強迫自己。後期雖然仍然旁及其他書籍,但係睇嘅書始終以歷史同文學為主,心近之,意亦隨之,反正睇書唔係為咗考試成績,自己喜歡便成。有一輪睇書好似追星,嗰排鍾意邊個作者,便狂買佢嘅書,早期鍾意李敖,余光中,柏楊,中期高陽,南懷瑾,到較近期嘅二月河,當年明月,總之睇得開心,睇得過癮就係。人生苦短,. 時間寶貴, 何必強迫自己睇啲唔啱心水嘅書, 不論心情愉悅,或者苦悶,一本好書在手,可解百般悶,千般愁。講返紅樓夢,小弟認為睇原著之前,最好唔好先睇啲研究紅樓夢嘅書,亦都唔使睇乜詮釋,因為你睇得越多,俾一啲先入為主嘅觀感佔據自己,就唔可以好自由自在咁享受紅樓夢,更重要嘅係唔好俾啲乜嘢文學批評派,考證派, 索引派啲研究混淆.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本紅樓夢, 你睇得邊本? 紅樓夢就好似一杯泌人心脾嘅清茶,強加糖加奶,便會變得非驢非馬了~~
刪除西環兄高中迷哲學,比我走得前且快。我除了被逼應付中學功課,時間都愛在上山冒險、打乒乓波羽毛球、做兼職搵零用買東西。哈哈哈。
刪除名著《紅樓夢》家喻戶曉,要讀者心靈空白不帶「前見」地欣賞,這是挺難的。印象中小六抑或中學,中國語文科有一篇《紅樓夢》選段,我們早受老師「污染」了。1975年無綫電視劇有汪明荃擔演林黛玉的《紅樓夢》、1977年邵氏有林青霞反串賈寶玉的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亞視播大陸長劇《紅樓夢》(1987),我全都看過,猜西環兄亦至少看過無綫版本。
至於評論,約在90年代先碰上余英時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以後也略翻過其他學者的。其實我從來不是文學迷,此所以中學選理科。我前帖提到「商、哲/文」,那個「文」指可能劃歸文科範疇的語言學,當中我對語用學、語法學有較濃興趣。也愛藝術。以上我各有不同程度學位。商、語、藝、哲,歸根都在顯露、剖析人性和心智的不同面貌,皆我所關心、求解。以後還是圍繞這幾個範疇挖學術書看。現在年紀大,讀書量大減,上網八卦已經很忙了。
說回《紅樓夢》,我不是文學迷,一心幫洪葉,碰考無書合意才買下它。一來中國舊傳統有文史哲相接特色,互借表寓,二來我那年紀仍有點投慕虛榮,自忖既喜文藝哲而或在江湖渾,年晚煎堆,擺它在書架上拜一拜叨點光也不賴。哈哈。現在自首了。
至於西環兄所疑慮的,受過別人「洗腦」才讀《紅樓夢》會否妨礙自己欣賞?我這樣看:不好讀書的人按前人嘴舌來硬啃名著,一來他不會在過程中真能投入享受,二來他跟內行人討論勢必穿崩,蓋拐個彎他就無力接續拆解下去,最終會自討沒趣;另方面,對好讀書者,他邊讀邊自然浮起別人論點,再當下細嚼優劣,反而明白得更透澈,甚或推翻前人。讀《紅樓夢》不是看偵探小說找兇手,知道佈局會無癮;我猜讀此書,人生經驗的共鳴才是欣賞過程的重要條件之一。
我先讀過別人的評論和讚譽,而仍然覺得《紅樓夢》頭幾章沉悶,可見我頭腦相當獨立,而且老實。笑。
小弟所謂嘅早熟性睇書,其實說穿了只不過是係一種無謂嘅虛榮感,坦白講你問我睇完呢堆哲學書後有何心得,我只能說是木宰羊,而相比打波,行街食飯,睇戲追女仔,我都係鍾意後者多啲,所以千萬唔好將小弟想像到成個書蟲咁,中學期間,小弟花在遊玩的時間、絕對
刪除高於坐定定睇書嘅時間。另外對於如何入手看紅樓夢,小弟早前之說似乎過分主觀,正如我前文所說, 一百個人心目中有一百本紅樓夢,適合小弟之途徑,當未必適合閣下,如何之處,應以貴兄認為最舒服的方法為之~~
我明白你的好意。惟打個譬喻,看電影的首映,夠新鮮而有意外之喜,又有原創詮釋(古怪抑或合理難說),大家都曉這道理,可是經典如《紅樓夢》,其故事、主要人物性格、詩詞(例如葬花詞),等等,幾近眾所周知,叫人如何抹走記憶,抹走歷史,來重新理解呢?而恰恰每個人都各有些不同的「前理解」,構成前提,再讀起原著自有不同結論、感受。其實文藝作品可呈現如新鮮湯、老火湯,兩種湯都過癮。我係咁諗。
刪除明白明白,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正如中醫理論所云,各人有各人體質,有人熱底,有人寒底,熱底人士宜配以溫良,寒底人士宜攻之以補劑,總之啱自己嘅性格品味便成~~
刪除以前銅鑼灣駱克道及時代廣場附近都有很多樓上書店,還有禮頓道1號佔地四層的新華書城。最近大眾書局都結業了,實體書與實體書店都掙扎求存。
回覆刪除弟一向認為,實體書的前景,正如報紙一樣,正步向夕陽,這是時代發展之必然,不論我們這一代如何覺得惋惜,亦沒法阻止這個趨勢。匿名兄唔提返起,我都唔記得禮頓道1號的新華書店,當年此書店佔地甚廣,所賣的書籍種類亦甚繁多,很多時候走過銅鑼灣,我都會順腳上去逛逛,記得曾在那裏買過整套高陽全集,,幾經流轉之下,不知此套全集現落在何人之手,但願他他能像我一樣,喜愛高陽的歷史小說~~
回覆刪除辰衝【書局內的職員沒有中文書局那種晚娘面口】,版主形容得很有趣呢!樓上書店除了有特色外,提供八折優惠也是顧客喜歡幫趁其中一個原因吧。
回覆刪除哈哈,我只是講事實而已,老實說, 八十年代以前,大部份街舖書局都是以雜貨鋪形式/心態經營,那便是入去之前你便應該心中有數要買那本書,最好三幾分鐘之內完成成交,不要霸佔住寸金尺土嘅鋪面,然而書店嘅先天經營模式係,先要同本書產生感情,才買得落手。,能入書店之前知道買邊本書固然好,但好多時候買書要慢慢睇,慢慢揀,這樣便會惹來店員/店主嘅煩厭。我唔係好記得早期樓上書店是否必定提供折扣,反正當時書價唔貴,只要博取到我嘅歡心,便會掏腰包買下來,哈哈,這樣說法是否有些土豪的味道??
刪除中環商務不在萬邦行內,乃在其旁.
回覆刪除
刪除是嗎?可能年代久遠,記憶模糊搞錯了,多謝閣下的提醒和指正~~
看到西環兄洋洋灑灑,下筆成書,就可見博覽群書之人,那種書卷氣自然散發於行文之中。反觀時人對文字的輕忽態度,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事。
回覆刪除其實本人並非好書者。因乏耐性,通常都是閱讀報章上的專欄文章,喜其篇幅較短。有一段長時期,每天打開報紙,閱讀副刊中自己所喜愛的專欄,是生活習慣之一。但自從只看免費報紙,加上採用互聯網之後,已少看專欄了。
不敢不敢,銅鑼灣居民兄謬奬了。小弟生性素來粗疏,睇書好多時候只是水過鴨背,睇完之後其實無甚得著,小弟更多時候更享受睇書時候難得嘅閑逸同埋與作者神交嘅愉悅感。話時話,小弟而家已經少左行書局,但偶然走過書局門口,都會忍不住順腳入去閒逛,老實說已經沒有什麼買書的意欲,但起碼翻翻這本書,掀掀那本書,一幌閒即投入作者的世界,不論是否對那題目/內容有研究,有興趣,惟可在一瞬間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飛翔於作者的思維空間中,除了看書外,我真的想不出還有什麼其他的行為能予人如此奇妙嘅經驗~~.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一幌閒即投入作者的世界,不論是否對那題目/內容有研究,有興趣,惟可在一瞬間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飛翔於作者的思維空間中,除了看書外,我真的想不出還有什麼其他的行為能予人如此奇妙嘅經驗//
刪除這種神交,對音樂、繪畫、雕塑、舞蹈,以至其他視覺聽覺藝術,甚至電影(所謂第八藝術),在投入的欣賞過程中,相信不少人都會同意,亦可體證得「作者-- 觀眾」兩相感通甚至忘我互融之感受。還有,我看過一些科學紀錄片,至少有幾套裡的科學家聲稱,在推究維繫宇宙大自然如何運作的數理時,也發現當中呈現了一種神妙和諧的理性秩序而深受感動,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瞥見了上帝的輪廓。
與蕭邦神交:
https://youtu.be/ikBD3DcSGFM
嘗試與上帝神交:
《零距離科學 數學之謎》
https://youtu.be/xRmE9JZIs2Y
唔好意思,樓下貼錯位置,已刪。
刪除小弟此番卑論,講得好聽係有啲理想化,講得直接就係誇張,要真正投入作者嘅世界,首要與作者嘅心靈調至相同嘅頻率,讓作者嘅說話,心思,主張觸動自己嘅心靈,其情況恍如心目中嘅女神對自己回眸一笑所產生嘅震撼感,老實說談何容易, 小弟亦無此感覺久矣. 隱約記得多年前睇羅素嘅哲學小品,佢講到自己對知識同埋人生理念嘅追求,以及對宗教嘅獨特睇法(其中影響我最深嘅一篇係Why I am not a Christian),內心竟有一種似曾相識嘅感覺(咁講可能有啲高攀),而對上一次啃書之後產生強烈嘅震撼感,講都唔信,係讀到魯迅同埋郁達夫嘅舊詩,唔知點解呢班半新不舊嘅文人,佢哋嘅舊詩竟然有咁強嘅爆炸力,郁達夫嘅席間囗占,魯迅嘅亥年殘秋偶作,無題-為了忘卻的紀念,都很能扣人心弦,老土啲講一句,能夠引起讀者嘅共鳴,就係好書。貴兄所講述嘅心意相通,冉冉然有形而學上嘅唯心意態,大類於武功臻至化境之高人,飛花摘葉,皆可傷人,惟我等愚魯之輩,怎敢高攀如此近於天人合一的境界。小弟不才,愚以為一花一葉,當可仰觀宇宙,反之何嘗不然。睇書之最終目的,只為滋潤一己心靈而已. 野叟深宵曝言, 不值一笑, 祈見諒. 又, 貴兄推薦視頻, 定當抽暇細心觀看, 謝~~
刪除我前文用「感通」兩字,是嘗試概括西環兄那段話:「一幌閒即投入作者的世界…飛翔於作者的思維空間中…予人如此奇妙嘅經驗」,情有所感,故作者觀眾精神相接而有所通,再簡化即謂共鳴、投契。而從欣賞各類藝術作品,如音樂、電影等,在審美過程中亦不難有「彼此感通」的經驗,並不限在書裡尋。
刪除「感通」之義可闊可窄,但我前帖無意提升至儒學「天人感通」或「天人合一」的層次。我提到有科學家聲稱從數理窺探到宇宙運作的奧妙而深受觸動,他們未有解說細由,我只能猜,其一,他們幾近解開某個謎而油生知性的快樂;另一,從審美心理看,當人面對超出認知所能及的某種彷彿無限的、壓倒性的巨大之物時,會呆著不能自已,既懼且敬,頓覺自己渺如微塵而忘我無我(非指佛學概念),此情感強加文詞可謂之「可怕的愉快」(terrible joy),例如,電影《第三類接觸》在十多秒的電視預告片裡,有一群人守在路旁,鏡頭拉近眾人似有所待的面貌,然後畫面出現一條中央焦點透視的大路,自近向遠無止盡地伸入漆黑的邊際裡,鏡頭漸次扯近,路卻永遠走不完,又電影末段出現的飛船,龐大無倫,破盡之前所有科幻電影中UFO sizes的記錄,另外近十多年間某套哥斯拉電影,宣傳口號更直接說:Size Matters(大約),或者Big Is Great之類,這些設計,都在營造無限感所由起的超越想像,導人敬畏激動。
上文所涉的科學家,或因知性得到滿足的快樂,或從知性發現了宇宙運作模式的偉大、奧妙,儼然與無限者神會,肅然讚歎,自我謙卑(故愴然涕下也),這類神交,是我前帖想說的。
天文、大自然的和諧規律,可喻為「上帝」而不必就指人格神。無論宇宙秩序是自然而然,抑或人格神所設計,跟知性快樂或審美而生的謙卑畏敬都無衝突,那些科學家都可以是一神信徒或非信徒,亦不必跟儒家道德境界之天人合一有關。
Wiki: 【Sublime】(雄渾、雄壯、雄偉、崇偉)
https://bit.ly/3bRqRYW
聆教聆教~~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我又加埋入蒞發兩句噏風,雖然自細到現在都喜歡睇書,但因才疏學淺,學歷有限,一般所讀多係消閒物品或小說等等,現今雖隨潮流上網閱讀,不過始終覺得書本文字自有其魅力,非電子產品那般僵硬死靜。
回覆刪除講到書局文具舖相繼結束,感覺甚為欷歔。
四大名著我叫讀過吓水滸、三國,曾試閱覽西遊,翻揭數頁後無興趣而放棄,紅樓只揭章取回囫圇吞棗,讀至黛玉離世就嘎然而止,因不忍弱女飄零,只不過現實上應會猶疑選取黛玉為持家婦,事關其清傲孤高不易與他人相處,個人較喜史湘雲。
同意同意,一般評論,都話林黛玉好似瓶里的鮮花,天上的雲霞,可即而不可及,甚至會覺得似她動不動發脾氣,喊鬧,以今日嘅言語來講係公主病,好難服侍,薛寶釵雖然工於心計,但識大體,起碼出得廳堂,當然以男人來講,最鍾意就係史湘雲,不拘小節,讓人覺得可親可近,絕對係做兄弟,女朋友嘅首選,所以坊間評論,史湘雲係紅樓夢四大最討好嘅人物之一~~
回覆刪除或有筆誤?
刪除「可即而不可及」→ 可望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及
對,對, 一時手快快寫錯, 謝指正~~
刪除辰衝都已執了,又少一間
回覆刪除唉!可惜可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