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ONJ





頃閱報章,竟赫然得知Oliver Newton John(ONJ) 乳癌復發的壞消息,其女兒甚至說母親已然時日無多,並決定放棄治療,在家休養。看到這則新聞心裏便不禁一陣惻然,其實幾年前曾聽聞過ONJ患上乳癌的新聞,但她積極面對,並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不旋踵即宣布打敗癌魔,尋且復出巡迴演唱會。今日噩耗傳來,除了淡淡的哀愁外,還有一股說不出的不捨和依戀。



我記得自己是在初中的時候開始聽英文歌(當時稱之為歐西流行歌曲),每天放學頃放下書包,即黏在收音機旁,聽商台年青人時間和港台的青春交響曲, 一邊聽歌,一邊做功課。ONJ是當年炙手可熱的天后,她的歌當然是節目的常客,如 Let me be there和 If you love me let me know, Bank of Ohio, Long live love等金曲,老土一句便是耳熟能詳,尤其是前兩者,簡直是洗腦神曲,現在偶爾聽到這兩首歌的前奏曲, ONJ還未開口,我的思緒便會飄回中學時代那段渾渾噩噩,卻又無憂無慮的日子。此外不知為什麼,我特別喜歡她唱一些節奏輕快的情歌,除了上述的歌曲外,她翻唱 George Harrison的 If not for you, what is life,都很悅耳動聽。ONJ對我來說便好像是坐在隔離位那位漂亮女生,雖然是可望而不可即,卻又如此可親可近。說到這裏,我忽然記起一個小插曲,中學時代,一天下午我如常粘在收音機旁聽俞琤做節目,她選播ONJ的 I honestly love you,播歌前打趣地說,"唉,時代真的變了,連ONJ這般純情玉女,都是要聲嘶力竭的大叫 I honestly love you,真不知道是人間何世"(大意如此)。不知為什麼,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忽然記起起這段小歷史。



時間來到七十年代末,那時候我剛到英國讀書, 那會兒ONJ和John Trovolta合演了一套瘋魔全球的歌舞片Grease(油脂),電影我都沒有即時去戲院看過,但英國BBC電視台有一個名為Top of the Pop(TOP) 的電視節目,每周一次,播放該星期內最流行的歌曲,而片中兩首主題曲 Summer Love和You are the one that I want長期霸佔在流行榜的第一位,此所以差不多整整兩個月內,每個每次看TOP,都要看一次Summer Love和You are the one that I want的MV,看得多自然會覺得有些煩厭,但ONJ着實太甜美可愛,套用俗語來說便是我個杯茶,所以即使覺得熟口熟面,仍然不抗拒每星期坐在電視面前,看着那個DJ公布, " This week's number one is Summer Love/You are the one that I want",然後乖乖的翻看上星期剛看MV(因為榜首歌曲一定會在節目的壓軸時段播放)。說實話,如果不是ONJ那甜美的歌聲和可愛的笑靨 ,怎可能每星期都不厭其煩地看同一個video,不要忘記還要忍受John Trovolta那恍如殺雞般的歌喉。



ONJ的第三個事業高潮來接八十年代初的work out熱潮,她的 " Physical"乘勢而起,成為Work Out界的神曲,當時很多健美體操班都隨此曲起舞,使她隱隱然成為健身界的女神。事業再創另一個高峰(情況便有如Bee Gees 憑Disco熱潮再彈起相類似)。



此後ONJ專注巡迴演唱,我十幾年前曾在機場博覽會看過她的表演,平心而論不能算是場很精彩的演唱會,舞台設計十分簡潔平實,ONJ則只是很盡責地唱了兩個鐘頭(好像沒有encore),期間和觀眾也沒有什麼互動,老實說我是有點兒失望,但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年青時偶像的風采和歌聲,已是足夠,忽然想起一句老話,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要看到心中女神的表演最好仍是趁他們年輕,活力充沛的辰光。







圖為ONJ和John Travolta在油脂 ( Grease)中的劇照 1




圖為ONJ和John Travolta在油脂 ( Grease)中的劇照 2




圖為ONJ和John Travolta在油脂 ( Grease)中的劇照 3



圖為ONJ和John Travolta在油脂 ( Grease)中的劇照 4




圖為ONJ 在 Physical MV 中勁歌熱舞 1



圖為ONJ 在 Physical MV 中勁歌熱舞 2























樣貌甜美的 ONJ 1






















樣貌甜美的 ONJ 2





















樣貌甜美的 ONJ 3



樣貌甜美的 ONJ 4




樣貌甜美的 ONJ 5



又及: 六十年代粵語片女星夏萍離世,前兩日舉殯,報章上報道她的生平,大都僅以她曾在九十年代在九品芝麻官中飾演周星馳失智老母來介紹她,看後感覺頗為黯然。夏萍怎樣說都曾經是五,六十年代的一線女星,為示尊重,應該列舉一些人家當年曾經主演過的電影,此種報道方式揭示新一代記者對歷史或者資料搜集的漫不經心.  話說回頭,夏萍年青時明唇皓齒,樣貌算是標誌,她主演的電影我最深印象有"小婦人","7號巴士",以及老抄柯德莉夏萍Roman Holiday的"金枝玉葉",(連片名都一字不漏的用同名,編劇們可謂懶到出汁)。內容不必多說了,我對此齣電影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為片中主角穿梭澳門五十年代的名勝風景,16號碼頭,國際酒店,新馬路,銅馬像,大三巴等,留下大量當年仍是非常純樸的澳門影像,值得一看再看,當然當年夏萍風華正茂,顏值也非常高. 





 金枝玉葉劇照 1























金枝玉葉劇照 2





金枝玉葉劇照 3





金枝玉葉劇照 4





金枝玉葉劇照 5





金枝玉葉劇照 6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高山仰止說名道姓



一直都很喜歡上一代人的名字,也許那個年代的人比較傳統,中文造詣亦較深厚,所以名字都改得很典雅,含蘊甚深。好的名字恍如品嚐一口陳年佳釀,其回甘味久久在味蕾中發酵。此中以娛樂界(粵劇)為表表者,且隨手沾來幾個例子; 薛覺先(覺悟性比別人來早),紅線女(借用唐朝傳奇主角的名字), 陳艷儂,麥先聲(先聲奪人?),白駒榮(人生如白駒過隙),雪艷梅,文覺非(覺今是而昨非),還有一些很有威勢的名字,如聲架悦(真名梁悦,名丑梁醒波的尊翁),不要忘記有些以特定名字排輩的,如靚元亨,靚少佳,而以扮演黃飛鴻聞名於世的關德興,其粵劇藝名便是新靚就。對了,那時候很多藝人都喜歡以新XX為名,其用意當然是希望觀眾愛屋及烏,在愛戴正版大老倌之餘,也會注意這些後起之秀; 如新劍郎,新任劍輝等,當然箇中最出名的要算是新馬師曾(新馬仔)。我想當年新馬仔師傅為他改名的時候,正藉馬師曾當紅,所以為他改了新馬師曾這個藝名,希望沾沾光,不想新馬仔越做越紅,其成就隠隱然超越舊馬,但其時新馬仔這個名字已深入民心,無法再改了,這是新馬師曾一生的遺憾。另外還有些藝名也很有趣,值得一題,半日安和上海妹這對粵劇壇佳偶固然家傳戶曉, 譚蘭卿的古早藝名是桂花咸,其胞姊(也是粵劇名伶)的藝名是桂花甜,另外老旦陳皮梅胞姊的藝名是陳皮鴨,想起都令人垂涎欲滴。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其實最喜歡的是近代中國畫家的名字,如李苦禪,齊白石,關山月,劉海粟,錢松嵒,張大千,趙無極等,都有種空靈致遠,意在言外的精緻玲瓏,細味之下,每個名字彷彿便是一軸山水長卷,䀆目處是無限的風光。



都說民國是是最人文茂盛的時代,那時候許多人的名字都取得瀟灑絶代,高逸清幽,隨手沾來有陳獨秀,錢玄同,易君左,朱自清,沈尹默,劉半農,周至柔,瞿秋白,一個個都意境高遠,細味下來,竟都渾然天成,餘韻在兩三個字中間跌宕不已。


時間往上推,三四十的年代上海電影明星也不缺好名字,如周旋,(取其與敵人周旋之意),舒適,舒繡文,陳雲裳,蝴蝶,王人美等都很有心思,即使日後貴為主席夫人,最後淪為四人幫的江清,其藝名藍蘋其實也不錯。而同是第八藝術,京劇這一支就更多姿多彩了,當中的表表者有麒麟童,孟小冬,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楊小樓,余叔岩等,他們各有專長,有武生,有鬚生,有花旦,各司其職之餘,單看名字,都可遙想其在舞台上的風采。



至於香港這海角一隅,似乎頗為失色,惟偶爾我們仍可在上一輩的名字裏尋到一絲半縷的優雅,邵氏電影王國大老板是邵逸夫,其兄分別名為醉翁和仁枚,而名馬評家簡而清,其弟是簡而和,父親則是簡琴齋,這些都是箇中的表表者,可惜上述的都是鳳毛麟角, 六,七十年代香港民情簡樸,父母希望子女成材,都喜歡為子女取志強,國強,家聲等名字,即使今日時代進步,家長們可選用的名字比較多,但都很少看到出色的改名,一般都是四平八穩的,但卻欠了一份風流。一句題外話,禮失求諸野,華人的名字木訥質樸,但殖民地政府的師爺們為高官和港督所改的名字卻精彩紛呈,如戴麟趾,麥理浩,衛奕信,葛量洪,陸鼎堂,夏鼎基,手法是先冠以一個中國人的姓氏,然後在名字裏面加予期許,看起來讓人覺得很舒服,也有歸屬感。今天官方為外國人譯姓名,均以普通話拼音翻譯,拗口之餘,也很佶屈聱牙,如貝克漢姆,香港譯作碧咸; 卡梅倫,香港譯作作金馬倫等.  先不說譯音應以何種語言為準,單純以發音譯名字,忽略了內涵和意思,唸起來便有種隔陔和冷冰冰的感覺了.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歲月沖積的情懷 (1)



香港近日發生的種種事情都讓人心煩氣悶,情緒低落的時候,有人喜歡購物,有人喜歡吃大餐,我則喜歡翻翻舊照片,把心緒漂回那個社會還是相對單純,生活還是相對寧靜的年代,看舊相讓人思緒平靜下來,想像自己身處相中,不知不覺心情也舒坦起來.







六七十年代位於堅尼地城加多近街的菜欄,雖然這裏是菜欄,不是魚蝦欄,但間隔類同,每次看到這類型的照片,都不自覺想起昔日魚蝦欄肩摩轂擊,人流熙來攘往的盛況























六七十年代國內經濟甚為困難,物質匱缺,後多香港人都會寄包裹給國內的親戚,以接濟他們,那時候大街小巷都有商舖,提供寄郵包往國內的服務,我老媽子則只相信國貨公司,可能她覺得國貨公司屬國內系統,比較信得過罷。我還記得她會先在國貨公司買生油,衣服鞋襪,以及罐頭等東西,再以毛巾做個袋,把東西放進去後,以針線縫口,外面再加一塊白布,然後在白布上面用毛筆寫上收件人的姓名以及地址等,拿去國貨公司寄.  用毛巾做包裹袋是收件人收到包裹後,可以多塊毛巾用,當時物質短缺的情況可想而知。今天國內經濟有長足的發展,這些服務已成歷史陳跡了



七十年代位於中環統一碼頭的海景酒樓,相信很多八,九十後的網友對這間酒樓沒什麼印象,其實我也很少幫襯它,但我老媽卻經常和她的閨蜜雁姑相約在此午餐小聚,以其位於雙方屋企的中間,方便飲完茶之後各自散水回家



小輪上面的小食車,各位有幫襯過嗎?我對往來維多利亞港兩岸小輪的小賣車沒什麼印象,倒是唸中學的時候經常去離島旅行,那時候很喜歡幫襯小輪上面的小賣部,喝杯奶茶,來個餐蛋麵,感覺別有一番風味




七十年代電車上的女售票員。不知各位有沒有儲電車飛的習慣,我小學時曾經有段時間很喜歡儲電車飛,最瘋狂的時候晚上摸黑去加多近街蝦欄前面的電車總站附近撿拾電車飛,一是當作公仔紙玩,二是看看有沒有幸運號碼電車飛,因為聽說幸運號碼的車飛可以賣錢,(雖然我從來都沒有撿到過幸運號碼的電車票).  全盛時期我擁有的電車票足可載滿整個鞋盒,可惜幾次搬屋之後不知怎地遺失了,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痛心




電車有女售票員,巴士當然也有售票小姐,圖為六十年代初服務於往來佐敦道碼頭與及新界線巴士的女售票員





五十年代一班小童正在玩呼拉圈, 地點不詳


很漂亮的銅鑼灣夜景,攝影師站在紐約戲院往東望向怡和街方向,圖片上方可以清晰的看到大丸的招牌,左邊的舊樓當然已經全部拆卸,並改建為今日的崇光百貨





一班家庭主婦將穿好的膠花挑去工廠交貨,說起穿膠花,我有滿肚子的故事,各位有興趣可瀏覽小弟早前的網誌 "血涙童工"






















五十年代的石硤尾徙置區,那年頭香港經濟仍未起飛,一般人的生活甚為貧困,很多地區譬如石硤尾,香港仔等,小孩子們一看見有旅遊車扺達即蜂擁而上,向遊客們討錢,可見當時的生活如何艱苦





五十年代的中環統一碼頭巴士總站





排隊攞水,我仍然依稀有些印象






















圖為1973年,有鋼門之稱的仇志強在旺角花墟球場剛完成一場比賽,立即坐直升機過海,趕赴香港政府大球場出席對巴西山度士的另一場比賽,球員坐直升機過海打波,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大群街坊圍在電器鋪前面看電視, 當然這是名副其實的看電視,因為隔著玻璃, 根本聽不到聲音.  這個現象流行於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初,當時電視仍算是奢侈品,一般家庭都裝不起,尤其是麗的映聲獨霸整個電視行業的年代,用戶不單只要先付出一筆龐大的金錢購買電視機,還要每個月交月費,這不是一般家庭所可以負擔得來的.  我們這些窮家小子,只能每逢星期六去社區中心或者士多看幾個鐘的電視,最終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到家裏買了部電視回來,怎知竟然是有門鎖的,老媽每當出外買餸,都不忘把電視機鎖上,我們只能望電視機門而興嘆





灣仔盧押道的大排檔,各位還有沒有印象?



七十年代初從窩仔街望向石硤尾徙置區12及13座, 今天所有的徙置區已然拆卸怠盡,惟徙置區曾經是很多香港人的安樂窩,不少上了年紀的香港人,對徙置區仍然有着一份依依不捨的情懷





















應該是四十年代的中環閣麟街,右邊可以看到金陵臘味家,我老媽直到七十年代,仍在這裏做臘味會,每到年農曆年尾邊便一袋二袋的臘腸拿回家,著實是一個很溫心䁔胃的回憶




七十年代銅鑼灣軒尼詩道末端,電車後面可以看到金馬車餐廳的招牌,那時候,金馬車算是一間頗為高檔的餐廳,我聽長輩說在哪裏吃個牛扒餐盛惠二十大洋,那時候算是個不菲的數目



六十年代長沙灣青山道,很喜歡這類型色彩恂爛的舊照,想像自己身處其中,真有一種讓人心馳神往的感覺





彌敦道尖沙咀段,前邊不遠應該是山林道,即近今日尖沙咀警署處,今天除了幾棵大榕樹外,可謂面目全非






















從樓梯街往右望向弓弦巷, 小販的白欖一亳8粒, 柑肉則五仙一個, 但要回皮, 用作曬陳皮之用





八十年代早期的堅尼地城吉直街,左邊可以看到福星戲院,我想這是碩果僅存,唯一的福星戲院的照片 






















七十年代從銅鑼灣道望向維多利亞公園,白色的房子是小童群益會主辦的圖書館,裏面除了看書外,也可以玩康樂棋,童年時老媽偶爾會帶我們來這裏玩,我對那時候維多利亞公園的印象除了這間圖書館外,還有那條長長的,熨屁股的滑梯,和那個高高掛在涼亭頂的黑白電視




八十年代初期的觀塘裕民坊,右邊可以看到寶聲戲院,裕民坊現正進行大變身,這個舊貌將不再復見




從海中心回望摩星嶺,近海那些高腳木屋有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做摩羅棚,這些木屋當然是僭建的, 八十年代初一場颶風把大部份的摩羅棚都吹塌了,更導致一名消防員嚴重受傷,政府遂將這些摩羅棚全都拆掉,摩羅棚上面便是摩星嶺公民邨




六七十年代的淺水灣酒店,正門那個歐陸式噴水池,相信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