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歲月沖積的情懷 (1)



香港近日發生的種種事情都讓人心煩氣悶,情緒低落的時候,有人喜歡購物,有人喜歡吃大餐,我則喜歡翻翻舊照片,把心緒漂回那個社會還是相對單純,生活還是相對寧靜的年代,看舊相讓人思緒平靜下來,想像自己身處相中,不知不覺心情也舒坦起來.







六七十年代位於堅尼地城加多近街的菜欄,雖然這裏是菜欄,不是魚蝦欄,但間隔類同,每次看到這類型的照片,都不自覺想起昔日魚蝦欄肩摩轂擊,人流熙來攘往的盛況























六七十年代國內經濟甚為困難,物質匱缺,後多香港人都會寄包裹給國內的親戚,以接濟他們,那時候大街小巷都有商舖,提供寄郵包往國內的服務,我老媽子則只相信國貨公司,可能她覺得國貨公司屬國內系統,比較信得過罷。我還記得她會先在國貨公司買生油,衣服鞋襪,以及罐頭等東西,再以毛巾做個袋,把東西放進去後,以針線縫口,外面再加一塊白布,然後在白布上面用毛筆寫上收件人的姓名以及地址等,拿去國貨公司寄.  用毛巾做包裹袋是收件人收到包裹後,可以多塊毛巾用,當時物質短缺的情況可想而知。今天國內經濟有長足的發展,這些服務已成歷史陳跡了



七十年代位於中環統一碼頭的海景酒樓,相信很多八,九十後的網友對這間酒樓沒什麼印象,其實我也很少幫襯它,但我老媽卻經常和她的閨蜜雁姑相約在此午餐小聚,以其位於雙方屋企的中間,方便飲完茶之後各自散水回家



小輪上面的小食車,各位有幫襯過嗎?我對往來維多利亞港兩岸小輪的小賣車沒什麼印象,倒是唸中學的時候經常去離島旅行,那時候很喜歡幫襯小輪上面的小賣部,喝杯奶茶,來個餐蛋麵,感覺別有一番風味




七十年代電車上的女售票員。不知各位有沒有儲電車飛的習慣,我小學時曾經有段時間很喜歡儲電車飛,最瘋狂的時候晚上摸黑去加多近街蝦欄前面的電車總站附近撿拾電車飛,一是當作公仔紙玩,二是看看有沒有幸運號碼電車飛,因為聽說幸運號碼的車飛可以賣錢,(雖然我從來都沒有撿到過幸運號碼的電車票).  全盛時期我擁有的電車票足可載滿整個鞋盒,可惜幾次搬屋之後不知怎地遺失了,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痛心




電車有女售票員,巴士當然也有售票小姐,圖為六十年代初服務於往來佐敦道碼頭與及新界線巴士的女售票員





五十年代一班小童正在玩呼拉圈, 地點不詳


很漂亮的銅鑼灣夜景,攝影師站在紐約戲院往東望向怡和街方向,圖片上方可以清晰的看到大丸的招牌,左邊的舊樓當然已經全部拆卸,並改建為今日的崇光百貨





一班家庭主婦將穿好的膠花挑去工廠交貨,說起穿膠花,我有滿肚子的故事,各位有興趣可瀏覽小弟早前的網誌 "血涙童工"






















五十年代的石硤尾徙置區,那年頭香港經濟仍未起飛,一般人的生活甚為貧困,很多地區譬如石硤尾,香港仔等,小孩子們一看見有旅遊車扺達即蜂擁而上,向遊客們討錢,可見當時的生活如何艱苦





五十年代的中環統一碼頭巴士總站





排隊攞水,我仍然依稀有些印象






















圖為1973年,有鋼門之稱的仇志強在旺角花墟球場剛完成一場比賽,立即坐直升機過海,趕赴香港政府大球場出席對巴西山度士的另一場比賽,球員坐直升機過海打波,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大群街坊圍在電器鋪前面看電視, 當然這是名副其實的看電視,因為隔著玻璃, 根本聽不到聲音.  這個現象流行於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初,當時電視仍算是奢侈品,一般家庭都裝不起,尤其是麗的映聲獨霸整個電視行業的年代,用戶不單只要先付出一筆龐大的金錢購買電視機,還要每個月交月費,這不是一般家庭所可以負擔得來的.  我們這些窮家小子,只能每逢星期六去社區中心或者士多看幾個鐘的電視,最終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到家裏買了部電視回來,怎知竟然是有門鎖的,老媽每當出外買餸,都不忘把電視機鎖上,我們只能望電視機門而興嘆





灣仔盧押道的大排檔,各位還有沒有印象?



七十年代初從窩仔街望向石硤尾徙置區12及13座, 今天所有的徙置區已然拆卸怠盡,惟徙置區曾經是很多香港人的安樂窩,不少上了年紀的香港人,對徙置區仍然有着一份依依不捨的情懷





















應該是四十年代的中環閣麟街,右邊可以看到金陵臘味家,我老媽直到七十年代,仍在這裏做臘味會,每到年農曆年尾邊便一袋二袋的臘腸拿回家,著實是一個很溫心䁔胃的回憶




七十年代銅鑼灣軒尼詩道末端,電車後面可以看到金馬車餐廳的招牌,那時候,金馬車算是一間頗為高檔的餐廳,我聽長輩說在哪裏吃個牛扒餐盛惠二十大洋,那時候算是個不菲的數目



六十年代長沙灣青山道,很喜歡這類型色彩恂爛的舊照,想像自己身處其中,真有一種讓人心馳神往的感覺





彌敦道尖沙咀段,前邊不遠應該是山林道,即近今日尖沙咀警署處,今天除了幾棵大榕樹外,可謂面目全非






















從樓梯街往右望向弓弦巷, 小販的白欖一亳8粒, 柑肉則五仙一個, 但要回皮, 用作曬陳皮之用





八十年代早期的堅尼地城吉直街,左邊可以看到福星戲院,我想這是碩果僅存,唯一的福星戲院的照片 






















七十年代從銅鑼灣道望向維多利亞公園,白色的房子是小童群益會主辦的圖書館,裏面除了看書外,也可以玩康樂棋,童年時老媽偶爾會帶我們來這裏玩,我對那時候維多利亞公園的印象除了這間圖書館外,還有那條長長的,熨屁股的滑梯,和那個高高掛在涼亭頂的黑白電視




八十年代初期的觀塘裕民坊,右邊可以看到寶聲戲院,裕民坊現正進行大變身,這個舊貌將不再復見




從海中心回望摩星嶺,近海那些高腳木屋有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做摩羅棚,這些木屋當然是僭建的, 八十年代初一場颶風把大部份的摩羅棚都吹塌了,更導致一名消防員嚴重受傷,政府遂將這些摩羅棚全都拆掉,摩羅棚上面便是摩星嶺公民邨




六七十年代的淺水灣酒店,正門那個歐陸式噴水池,相信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17 則留言:

  1. 西環大哥:荃灣裕民坊信是觀塘手民之誤,我在觀塘上班前後總計+八年,翻看舊相片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順道也在此祝願香港能早日康復吧!

    回覆刪除
  2. 對比今時今日在香港發生的事情,真的是往時只能回味。

    回覆刪除
  3. 你好,我有些60-70年代觀龍樓的問題想請教一下你,可否電郵我呢?謝謝了!
    nglili1010@yahoo.com.hk

    回覆刪除
  4. "八十年代初一場颶風把大部份的摩羅棚都吹塌了,更導致一名消防員嚴重受傷,"
    當年出車的本來不應是灣仔分局的, 但係, 喚消防的太多, 中西區分局都已經無車可派, 於是由灣仔派車到摩星嶺, 帶隊的是助埋區長, 他本身原來是八鄉消防學校教官, 名字忘了, 經驗極為豐富, 跟他的是一名剛出班見習隊長,記得應是姓陳的, 去到現塲, 最近海邊的棚屋住有一名八十歲老婆婆, 本來雖說危險, 但風險並不高,當年, 消防傳統係做官嘅行先,(唔係例, 係傳統),六十年代有位老外消防署長叫高文, 有乜大劑, 佢一定行先,連拖喉佢都撈埋, 試過彌敦道中乜國貨大火, 俾記者影到佢親自拖喉, 言歸正傳, 佢二人落到上, 拖咗阿婆出嚟,送上其他隊員手, 突然一巨浪帶著無比力量, 蓋上岸, 拖咗佢兩個落岩石, 教官被岩石罅隙夾著, 不能動但, 被海浪猛灌, 見習隊長隻腳被建築的廢鐵枝揷中小腿, 其他隊員捨命搶番佢兩個上嚟, 可惜, 只在片刻時間, 教官已經魂斷摩星嶺, 見習隊長送往醫院, 發覺因鐵枝锈蝕, 已經感染惡菌, 醫生為救他命, 截肢了。

    回覆刪除
  5. 當時, 在塲消防都痛哭失聲, 因為這教官人緣甚佳, 而被救果個阿婆, 被記者告之, 救佢果個死咗, 阿婆流淚同記者講, "我寧願我死都好過佢死!", 唔好話迷信, 當天一早, 局中養的黑摩利, 反咗肚, 收咗皮, 但係都擋唔到殺"
    講番個見習, 消防破例, 繼續聘用, 當然不能上火綫, 只能管理方面, 防火組等, 佢後來仲參加咗殘障人運動, 專攻西洋劍, 替香港人攞奬無數, 平安做到退休食糧!
    香港吾鄉話當年!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嗰位消防員叫做張偉良. 聽安兄講掌故, 真係又心曠神怡, 但係又驚心動魄~~

      刪除
    2. 多謝分享﹗寫得好精彩。

      刪除
  6. 講番六十年代消防局長係現塲拉喉, 其實有古仔, 當時拉喉係條新出班, 此人一向做嘢"漏埗",果日,拉住喉, 扇手, 大鑊, 會死人, 剛啱局長係左近,於是猛撲過來, 接手! 又咁啱, 俾記者影到,成為佳話。

    回覆刪除
  7. 謝謝! 我已回你電郵! 感謝你的回應!!����‍♀️����‍♀️

    回覆刪除
  8. 你好, 我們機構在6月底會舉行一個介紹西環歷史的活動,我們希望可以借用你的相以製作展版, 不知道可以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