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舊相控 (1)



我承認我是舊相控,舊相是我的軟肋骨,每次 瀏覽舊相都有一種被觸動神經的感覺,舊相其實便是一部時光機,把我們帶回去那山清水秀,碧海藍天的日子,那時候,馬路比現在寬徜很多,人的生活也彷彿很悠閒和自由自在,天總是很藍,時間過得好慢,人也很純樸。  是的,時光是無法倒流了,但是憑藉着看舊相,仍然能找回昔日的情懷.





六十年代的灣仔聖佛蘭士里  




四十年代初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香港大戲院,後來重建為香港大舞台,拆卸後現址改建為合和中心



五十年代的年灣仔告士打道碼頭,幾個小童圍在一起玩波子。左邊可見到海軍俱樂部, 而粉紅色的建築物則是警察宿舍



五十年代的中環德輔道中,左邊可以看到舊郵政總局,現在已改建為環球大廈,右邊的國民行,曾經是國民儲蓄銀行的總部所在地,現在已改建為會德豐大廈























位於德輔道中和永樂街交界處的金龍酒家,我妹妹曾在此處擺滿月酒,所以我對這家酒家很有感覺,金龍酒家當然已經拆卸,現已變成金龍商業中心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近山東街交界處.  新雅大酒店已重建成為雅蘭中心, 至於近一點的麗斯戲院(Ritz Cinema)於1953年3月20日開幕,拆卸後重建為麗斯大廈,現稱為雅蘭中心2期




六十年代的雍雅山房,那時候馬料水還未填海,坐在雍雅山房的茶座嘆茶,真可說是青山綠水,心曠神怡





















七十年代中的北角, 僅僅40年的光景, 看起來與今天的北角截然不同,從圖片中可以看到發電站和貨櫃碼頭。 今天這些設施已然被清拆, 但當年以街道這些設施命名的街道如Electric Road(電器道)和Wharf Road(和富道) 則依然存在, 提醒人們此地的歷史



五十年代的尖沙咀天文臺道 























六十年代的皇后大道中,左前方可以看到安樂園雪糕的招牌,留意當年佇立色的街燈還不是是很流行,街燈都是以吊燈的形式為商業區服務 


六十年代中從高空俯瞰金鐘道,圖左遠處可以見到添馬艦總部,巴士行走的馬路是金鐘道,兩旁當年仍是軍營,留意圖左前方的大片空地,應該是清空後興建紅綿道天橋



七十年代的銅鑼灣道,禮頓道及怡和街交界處, 左邊是維多利亞公園.    公園內白色建築物是小童群益會的圖書館;童年時母親偶爾都會在星期日帶我去維多利亞公園玩,每當我玩滑梯和蘯千秋累了的時候,都會躲進圖書館看看書,圖書館的規模不大,但裏面的書品種比較適合小朋友,所以我每次都可在哪裏看上一兩個鐘頭的書而不厭倦























應該是八十年代初的從皇后大道中向上望閣麟街,左邊的大廈是大華國貨公司,現在當然已被拆卸,並改建成為100 Queens Road Central 























七十年代俯瞰彌敦道,巴士後面的是金冠大廈和金冠酒樓























五十年代位於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交界處的舊建築物,此建築物六十年代已然重建過,但外牆仍經常有大型廣告屹立着,我還記得建築物前面有個小水池供人休憩,但第二代的建築物亦已在幾年前被拆卸,並改建成為Generali Tower 























五十年代初的尖沙咀北京道




七十年代德輔道西近與德輔道中交界處,電車轉彎後即是德輔道中海旁 



七十年代從德輔道中向東望,左邊那座建築物是舊連卡佛大廈, 七十年代尾被拆卸後改建成為置地廣場























七十年代一輛沿着德輔道中向西行的電車剛經過中環匯豐和渣打總行




嘩,色彩如此鮮艷的沙田畫舫舊照,真讓人一看傾心























六十年代徳輔道中與德忌利士街交界處,看見這些路邊士多和露天的汽水櫃,思緒一下子便飄回童年時光,那會兒剛打完波,身水身汗,碰巧比較富貴,袋裏面有兩三毫子,便豪一下,幫趁士多"飲支汽水",從汽水櫃取出一支冰凍可樂,牛飲下去,那種暢快感我到現在還記得

一張非常漂亮的五十年代干諾道中海旁照片,遠處巴士站是中環碼頭,後來填海後發展成為統一碼頭





如果我沒有看錯,這裏應該是灣仔軒尼詩道,時間該是五十年代尾至六十年代初左右




五十年代石塘咀金陵酒家正在擺酒的盛況。現場是個婚宴,遠處見到掛起一張張的應該是喜帳,當年賓客飲宴除了送賀禮外,還喜歡買些毛氈,請師傅在上面貼上金字,內容當然是祝賀新人的句語。金陵酒家我還有很溫馨的記憶,我唸小學的時候,母校八達書院每年都會在金陵酒家攪賣物會,那是我童年歡樂的回憶,可惜現在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




四十年代娛樂戲院德己立街街出口, 那時候香港社會雖然仍然普遍頗為貧困,但往來中環的人都會著得比較時髦和端莊,你看那兩個拖着小孩子的女人都穿著着長衫,表示當年的人視去中環是一件隆重的事情























八十年代位於皇后大道中的梁蘇記遮廠,這個鋪位好像屹立至八十年代中才結業,梁蘇記結業時第三代東主寫了一篇情文並茂的告白,亦因為這個告白,名編劇杜國威先生將梁蘇記的三代故事改編成為以"人間有情"為名的電影和舞台劇























五十年代幾個小孩子在木製的長斜梯上面嬉戲,從他們面上的笑容來看顯然玩得很興奮和開心。 但就我觀察,這類型的斜梯其實是當年喪家因為家裏有人過世,而按照傳統不可以將遺體循樓梯搬到地下,因為其他樓層的住客會認為這樣帶來晦氣,所以喪家只好搭建一條斜梯將遺體從高層搬到地下






















六十年代的赤柱街市。我拍攝這張舊照的時候有個小插曲,坐在對面的一位阿婆指着照片跟我說,她六十年代嫁來赤柱的時候,所坐的花車正是圖片前面那輛編號X X 484的呠呠車,她說那個時候出嫁有花車坐是一件非常威水的事情,我笑笑口回答她說,妳現在也很威水啊, 哄得她笑得"花枝亂顫",我想這樣口花花的讓人開心也是一件賞心樂事























六十年代的皇后大道中,右邊可見牌行春蘭茶莊,而左邊遠處可以見到蓮香大茶樓的招牌,那時候蓮香是位於皇后大道中(聽說三十年代開始便已在皇后大道中營業), 七十年代搬上威靈頓街,再在九十年代初搬往對面的曽昭灝大廈,但最終都要在二月底結業

10 則留言:

  1. 有張圖片記兩位少婦拖著孩子,經過舊娛樂戲院左側門出口,或時約40年代,而上半旬香港正蒙日治時期,婦女拖兒隨街走,或市民四處拍照,兩者都不大可能,戰後香港又待重建,物資困乏,時髦少婦攜兒閒逛中環,應是富有之家,好奇下到《故影集》查電影〈冰泛廣寒宮〉,原來上映於1940年(8月),正是香港41年尾抗日之前。這樣對比下,細味這張圖片的美好日子,不勝唏噓和憤懣。又,對於另一圖片,西環兄提到60年代兩三毫子飲(可口)可樂,我印象中兩三毫子只夠飲屈臣氏,可口可樂似乎不成。只係模糊記憶,我不肯定。

    回覆刪除
    回覆

    1. 貴兄說得對,我喜歡看舊照片,主要是把精神浸淫在相中那股既質樸,又優雅的生活和氣氛。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候的人生活一般都比較貧困,但卻活得比我們有品味,時代不同,很難比較,另外我說60年代一樽可樂賣三毫子,只是約數,老實說我童年時多數只會飲歌喇或者屈臣氏汽水,可樂這些貴價貨則有點高攀不起,60年代售價是否三毫子則有待商榷~~

      刪除
  2. 好高興又見到西環大哥嘅新文章,加油!
    前望閣麟街嘅照片左方應該係大華國貨公司,返西環小巴必經之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啊, 80年代我在中環返工,經常在這裏坐小巴返西環屋企,這條路因為單程行車,加上小巴經常在這裏慢駛等客,所以非常塞車,但當時沒有地鐵,巴士的班期也不是很頻密,所以奈小巴司機不何~~

      刪除
  3. 多謝你啊西環兄。呢d相嘅年代我仲未出世,以前讀hku會好好奇幾十年前大學有個無敵海景會係點,附近西環又會係點,以前坐車落中環灣仔又會見到d咩。因為你嘅相所以讓我可以窺探一下我未存在嘅香港~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歡迎你瀏覽敝部落格,你若喜歡舊照片,可翻閱我之前的部落格,裏面應該有足夠的舊相供你懷舊~~

      刪除
    2. 多謝你經常同我地分享~ 我喺你仲係yahoo blog嗰時已經有睇😁😁😁 你寫嘅全部blog post我已經慢慢d㗳過一次,嘻嘻~

      刪除
  4. "七十年代中的北角, 僅僅40年的光景, 看起來與今天的北角截然不同,"圖中電廠側,油街的建築物是曾經服務過的港英"皇家倉",去年返港, 已經樓去人空, 準備拆缷了, 見此圖,感嘆時光消逝永不回頭了。
    皇后大道中時的蓮香,那時候,在中環工作,亦是午膳地方之一。

    回覆刪除

  5. 滄海桑田,香港近這三幾十年急速發展,樓價飛升令發展商瘋狂建樓,使市區的面貌急速改變,舊建築物紛紛倒下,認不出原貎一點也不出奇,這也是我們這一輩為什麼喜歡看舊相的原因,看着舊相,遙想當年的風景物貎,緬懷一下當年的民生。蓮香樓搬上威靈頓街後,亦曾遷居過一次,今年年初蓮香樓結業,有舊伙記接手續辦蓮香茶室,小弟曾想去飲過幾次茶,風味不變,環境惡劣依然,惟甚為適合我等老柴緬懷舊日茶樓的心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