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裝大襟衫
兩個女人雞啄唔斷. 年紀大的穿長衫, 年輕的則穿女裝唐裝衫褲(大襟衫). 留意大襟衫是沒有衣袋的,只有對襟(即前面扣鈕)的衫才有袋, 所以穿大襟唐裝衫都靠底衫的衣袋放手巾仔(那年代未有紙巾)和錢等隨身物品. 當年那些亞嬸/亞婆都愛放錢包/雜物在底衫的衫袋, 付款時要翻開面衫"樔"放在底衫內的小銀包
當年小童也穿唐裝,款式跟成人差不多 1
當年小童也穿唐裝,款式跟成人差不多 2
當年小童也穿唐裝,款式跟成人差不多 3
街頭輪水似是洪荒世紀前的事了
不知怎地,每當看到有人用揹帶揹仔,便有一股暖意從心底升起
用揹帶揹仔, 今天可謂鳯毛麟角了
揹著仔落田,一面照顧小朋友一面開工, 當年女性刻苦勤奮, 端的是撑起半邊天
嫲孫情 1
嫲孫情 2
爺孫情
單看這身造型便覺不簡單
貧困階層踎坐在街頭休息
老夫老妻. 還有沒有人記得祖母髻?那差不多是當年上了年紀的婦女的指定髮型,適用於稀疏的頭髮. 其疏法是先把頭髮全部往後拉,用髮夾夾穩兩邊的頭髮,然後用一個類似塑料蓋的髮蓋蓋住髮尾,童年時我很多老一輩的女親戚都梳這種祖母髻
老夫老妻
兩個老友在講"時文"
其實穿唐裝也可以很英偉帥氣
皇后大道中上行人如鰂
穿"黑膠綢"造的唐裝衫的女人. 黑膠綢衫在5,60年代甚為流行, 我印象中很多長輩都穿黑膠綢衫, 但這種布料已經絕跡多時. 當年男女裝都有以黑膠綢為料, 貪其夠清爽涼快
女小販肩挑著的,不僅是筐裡的物品,也是生活的重擔
看到照片便記得,當年很多女小販喜歡戴這些藤帽遮曬擋雨
當年周街冲涼是一道很常見的街頭風景畫
50年代的男女大合照。可以看到男的有穿恤衫, 有穿唐裝,但女人則一律穿傳統的大襟衫,我想這是因為女性比男性保守的缘故
三美圖,我很喜歡右邊女士那套花布唐裝
50年代新界村屋的廚房。男子穿着著的短打唐裝是當時最流行的服裝, 留意其實最傳統的男唐裝褲是沒有腰帶/橡筋的,褲頭要"打摺", 即穿上時要收緊, 先橫摺然後再向下摺. 穿這種短打唐裝頗費周折, 又講究技巧, 否則很容易會甩褲
傳統的唐裝打扮, 戴頂布帽, 衫袋插枝筆, 顯然不是低下階層
勞動階層一般上身只穿汗衣, 下穿唐裝褲, 開工時甚至干脆不穿上衣, 赤膊上陣
水上人家多穿黑膠綢衫, 因為水上人從事勞力工作, 穿衣首選清爽涼快的布料
水上人家 1
水上人家 2
大襟衫配藤織帽, 另有一番韻味
水上人家, 男性也愛穿黑膠綢衫
50年代的長洲,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赤腳的. 他們都是水上人家,在漁船上不需穿鞋,所以他們都習慣了赤腳, 即使上街亦如此 (記得霍英東憶述其父親的趣事嗎? 霍父是水上人, 不習慣穿鞋,一天穿了雙鞋上街, 往大牌檔吃飯時覺得不舒服, 把鞋脱掉, 回家後才醒覺把鞋遺留在大牌檔)
再次想起媽媽的唐裝,無限唏噓 !
回覆刪除我老媽年輕時也穿唐裝(大襟衫), 去飲的時候會穿度身訂造的長衫~~
刪除有冇想過五六十年代或更早,揹帶這一簡單,便宜,易於携帶的用品,不只是家庭婦女凑細路的必備。它更是適放婦女產力的推手。當小孩能安全揹在背後而女性能空出雙手做事,無論是家務或穿膠花,女性不但可以作出對家庭上的經濟幫助。更對當時香港剛開始的輕工業GDP有其一份功勞。一條便宜的揹帶,是香港戰後四,五,六十年代,冇菲庸,冇綜援,只有人情,互助,自信,能吃苦,經濟起飛前的加速器。
回覆刪除早前喺街上碰到一位穿著唐裝嘅老者,感覺好親切,我差啲就想上前問,他那襲唐裝是從那裏買回來的~~
回覆刪除亞婆大襟衫好性感
回覆刪除扣五粒鈕,有兩個袋的大襟花底衫我媽媽穿了幾十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