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現場看6,70年代 (3)





同場加映一幀非6,70年代舊相, 可有高手提供線索? 我個人懷疑


可能是新填地街








山頂巴士總站, 現已改建為山頂廣場






彌敦道近疏士巴利道交界處, 時維1960年代末期/1970年代

初期, 香港節舉行期間








從疏士巴利道望向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








疑似是皇后大道中舊照








從干諾道中望向舊郵政總局





 

油麻地彌敦道舊照. 當年 7 號巴士行走尖沙咀碼頭至九龍塘,


主要經彌敦道及窩打老道.  窩打老道沿途並沒有圖中的高樓


大廈, 再看樓宇情況, 不似尖沙咀區,   故此這幀照片應攝於


窩打老道以南的一段彌敦道









圖左邊有個" 山東街十五號閣樓" 招牌, 故此這幀照片



應攝於旺角區山東街口附近, 很可能是上海街.


 


 



圖左黑白格仔相間的交通工具不是小巴, 而是"的士",



不過不是五座位, 而是九座位.  1960年代初政府規定



此類的士最多可以載九個乘客出入新界,所以又叫新



界九人的士.  此類的士的車頭有一個半圓型的車頭



牌,類似今日的香港的士, 上面寫著 "TAXI 9



SEATS",所以中文叫 "九座位的士".  政府規定車身



要打橫鬆上一條上下兩行, 黑白格仔相間的長條.


 


 



六七暴動期間,香港不少巴士司機響應工會號召罷



駛;  有見及此, 這一批本來只行走新界的九人的士乘



機湧往市區兜生意.   由於市民對交通工具需求殷切,



連九座位私家車司機都擅自轉做九人的士.  發展至後



期客貨車車主都紛紛改裝其客貨車為載客車,加入戰



團.  香港政府因為當時環境動亂,樂於讓此等雜牌軍



協助疏導交通, 因此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政策, 任由



他們接載乘客.  然而由於缺乏規管, 以至百病叢生, 如



恣意在各交通要點如巴士站, 電車站, 大街路口等



客,往往做成交通阻塞.    另外此類的士所收的車資



亦沒有一定準則,司機往往按環境開天殺價, 車費有時



竟比巴士高五到十倍,令小市民怨聲載道.


 


 



1967年末,香港政府見大局平定,交通亦開始回復正



常,於是步署取締九人的士.  但由於此類交通工具有



一定吸引,除業界大力反對外, 香港市民亦不贊成,



認為應該發牌管制.  香港政府衡量過意見之後,終於



在1969年6月13號公佈將小巴分成兩類,一類叫公共



小型巴士,即今日的小巴;  另一類叫私家小型巴士. 



前者可以在馬路隨意上客收錢,最多可以載客14人.  



後者只可以乘載特定客人, 不可以隨街兜客,  此類私



家小型巴士即今日的校巴,或者私家巴士.


 


 



這個小巴合法化計劃曾受到當時的士商會的大力反



對,不過最終仍在立法局三讀通過成為法例.  自此公



共小型巴士取代九人的士,  發展成為今日的16人小巴








從金鐘道往東望向灣仔.  時維1970年代末期, 警政大樓當然


仍未興建, 而圖左的東亞大廈仍健在 









土瓜灣馬頭圍道淅江街交界處, 圖中的"維他奶"廣告牌甚為經典









從佐敦道碼頭巴士總站望向佐敦道








60年代的荔枝角巴士總站, 背景可見到荔園.   6,70年代這里


有泳灘和泳棚, 是游泳勝地,  我想知道的是: 圖中的仁兄們是


否只身穿泳褲坐巴士









金鐘道近皇后大道中道處, 背景為美利道多層停車場大廈.  圖中


有樹的空地即今天的遮打花園.  該地原是木球會球場,1975年該會


搬往黃泥涌,  該地交回政府發展公園,  但地鐵工程展開,  乃用作中


環站的地盤.   直至1980年中環站通車,  該地逐漸發展成今天的遮


打花園









我估計是旺角亞皆老街近火車橋處, 時維1970年代末期.  巴士


後面是珠海書院.  穿校服的應該是珠海(中學)的學生.  當時


學生喜歡以Pan Am 袋做書包.  過了火車橋前面便是旺角水務署









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  相信不久的將來此處將會面目全非了









從疏士巴利道望向尖沙咀舊火車站









彌敦道一景.  圖左的安康寧藥房好像仍健在,  有誰還記得康年


銀行? 康年銀行由李星衢在1921年創辦, 是一家香港的老牌小


銀行.  在1980年代康年銀行因為無力償還一筆數額高達1.6億


港元的船務貸款, 造成嚴重財務虧損而需要進行大幅撇帳.  香


港政府遂於1986年9月宣佈接管康年銀行, 以改善其對銀行貸


款組合的管理.   其後在政府的促成下, 康年銀行被林紹良旗下


的第一太平集團收購, 並與遠東銀行合併為第一太平銀行, 最


後於2000年被東亞銀行收購並於2002年被併入東亞銀行








中環天星碼頭往西半山的巴士站









上海街與窩打老道交界處的兒童中心 .  巴士向南駛往佐敦


方向,  右邊較大金字塔頂的建築是油麻地戲院









荷李活道與樓梯街口交界處 , 文武廟在巴士的右後方









彌敦道近疏士巴利道處









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處











上海街與咸美頓街交界.  圖左的神燈菜館前兩年仍健


在, 與神燈菜館相隔不遠的“德如茶樓" 則肯定仍然


營業.  德如是九龍碩果僅存的幾間舊式茶樓之一, 仍


備有痰罐予客人"放飛箭", 酒樓分兩層, 其佈局與多


男, 得男甚為相近








60年代末期的佐敦道 , 讌賓樓和瑞香園我都有幫襯


過, 估計兩間酒樓存活至80年代








非常壯麗堂皇的舊郵政總局.  因填海及擴寛了干諾


道,  郵政總局需要加建一條橫橋, 將郵件輸送到海邊


碼頭,  用船運到九龍的郵件中心處理






1960年代的彌敦道, 圖左的巴士死火停泊在路邊










1977年從夏愨道往東望向灣仔, 右邊是添馬艦總部,



左邊是和記大厦








從干諾道中望向大會堂.  遠處渠筒附近的空地即今天怡和


大廈(舊名康樂大廈)所在地











上環港澳碼頭德星輪入閘處







60年代末期的佐敦道









60年代的彌敦道中段, 後面可看到胡社生行頂樓的旋


轉餐廳 (此餐廳直至80年代中後期仍健在)

 







非常壯麗堂皇的舊郵政總局










60年代初的彌敦道








70年代中的龍翔道與沙田坳道交界處.  右邊的竹園


村仍未清拆, 因為龍翔道尚未東延,  但已取消了交


通警崗,設立了交通燈. 左邊很早就已建築了黃大仙


公共屋邨.   圖右上邊已見到慈雲山屋邨一座中間


走廊式的樓宇. 再看左邊半山一座長形的樓宇,位於


慈雲山道與沙田坳道交界處, 是當時沙田坳邨唯一


樓宇(現今重建中).








窮人捱世界, 千古不易的道理和現象

 


 






 


銅鑼灣夜景.  從軒尼詩道往東望向大丸百貨公司 (那是很多


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從美利道往上望向位於花園道的希爾頓酒店(現已改建為


長江中心)











60年代的黃大仙上邨.  童年時代我母親有個好友居


於此, 每年總會來這裏兩三次, 所以我對這個地方


有著頗為濃厚的感情






甚為閒適寬徜的遮打道一景, 可惜舊物已全非, 香



港會, 富麗華酒店均已柝卸重建









從干諾道中/皇后大道中高處往東望向金鐘道, 正在



興建的大厦該是統一中心.  因為力寶是後期的建築












從高處俯瞰九龍尖沙咀天星碼頭.  舊尖沙火車站,


半島酒店, 星光行和海運大厦碼頭等風光均盡入眼














從九龍遠眺維多利亞海港以及香港中環海傍








70年代的中環海傍, 其時雄姿英發的天星碼頭和皇


后碼頭各據一隅, 如今都已煙消雲散







疑似是從皇后大道中上望嘉咸街









1965年的中環遮打道.  文華酒店猶健在, 交通指揮亭則早巳被


洶汰了.  後面的太古大廈巳於2003年改建成樓高30層的遮打大


廈.  遮打大廈原址最早期的建築物是建於1904年的一座五層高


大樓, 並於1921年起被稱為於仁行(Union Building).  該大廈


於1946年被香港置地公司收購, 並於1950年拆卸改建成沃行.  沃


行其後於1959年被拆卸, 重建成太古大廈.  太古大廈


(Swire House)在1980年代前稱為於仁大廈, 樓高20層, 最後於


1998年10月再被拆卸, 重建後成為一幢以玻璃幕牆為主體建築的


遮打大廈, 失卻了原來古典優雅的味道.










1965年的皇后大道中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5年的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  可以看到


余仁生老店在右側(它在20世紀90年代遷移到皇后大道中的左邊).


有誰還記得陳春蘭茶莊?  留意那時候交通可以疏落至你可以隨意


站在馬路中心拍照, 現在看來真有點不可思議









1965年的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  各位又可看到我們的老


朋友三陽南貨了









1965年香港仔街景 (3).  攝於香港仔大道,照片左邊樓宇現改建


成"建輝大廈"、"漁光閣"、"業漁大樓"等









1965年香港仔街景 (2)









1965年香港仔街景. 可以看到走在街上的主要仍是水上人

41 則留言:

  1. 完全認唔出香港仔...=.="

    回覆刪除
  2. 當年的維港很繁忙

    回覆刪除
  3. Ive been to all those places!!! Glad to see the pics :D memoriesssssssss

    回覆刪除
  4. 我細個就是住第三張照片的五月花酒樓所在的新興大廈啦

    回覆刪除
  5. 旺角彌敦道, 幸運酒樓同對面五月花酒樓,細細個經常同親戚家人飲茶............記憶猶新 !

    回覆刪除
  6. 我猜想是統一中心。因圖中看不見這座大廈! 力寶是後期的建築 中環我只記得金菊園,因為叉燒和臘味好食 !喵

    回覆刪除
  7. 我都覺得舊郵政總局好壯麗,邊個話要拆架,好可惜呢!
    好彩我都有去過富麗華頂樓的餐廳,在它拆前的幾年

    回覆刪除
  8. 唔知係我唔留意, 定係真係好少見 好少見招牌係呢D字體

    回覆刪除
  9. 牆上patchwork winston 叫雲絲頓 係廣東話譯音 doraemon叫多啦a夢,以前我地會改佢名為叮 噹 ,唔係 譯音

    回覆刪除
  10. "疑似是彌敦道舊照" 我肯定是油麻地彌敦道.當年 7 號巴士行走尖沙咀碼頭至九龍塘,主要經彌敦道及窩打老道.窩打老道沿途並沒有圖中的高樓大廈, 再看樓宇情況,不似尖沙咀區, 應該是窩打老道以南的一段彌敦道.
    [當年我住橫頭磡,早上喜晨運,沿聯合道步行至九龍塘搭 7 號巴士往尖沙咀過海至中環, 後來開了 7A橫頭磡線才改變. 因此圖片的情況仍有印象.]

    回覆刪除
  11. 圖左黑白格仔相間的交通工具不是小巴,
    圖左邊有招牌 "山東街十五號閣樓", 應是 旺角區 山東街口附近 某一條街,三條街最接近: 上海街, 砵蘭街或新填地街. 以招牌及商店的繁盛情況,似是上海街(?).望網友多多指正.

    回覆刪除
  12. 那張香港仔相片,1965(2),當中的街燈是否與中區那盞舊煤氣燈源出一轍? 可否告知...謝謝!

    回覆刪除


  13. 70 年代中的龍翔道與沙田坳道交界處
    這張可以跟早前發表的一張(見下圖)比較,右邊的竹園村仍未清拆,因為龍翔道尚未東延, 但已取消了交通警崗,設立了交通燈. 左邊很早就已建築了黃大仙公共屋邨. 圖右上邊已見到慈雲山屋邨一座中間走廊式的樓宇. 再看左邊半山一座長形的樓宇,位於慈雲山道與沙田坳道交界處,是當時沙田坳邨唯一樓宇(現今重建中).我於1971-72年曾居住圖中右邊最高的安利大廈20 樓, 由於下層商場的鳳凰酒樓的大煙囪直上頂樓天台, 我的房間會受到黑煤屑影響,惟有搬走.


    黃大仙沙田坳道與龍翔道末端交接處,時期較上圖為早.大約1965-1970左右(?).

    回覆刪除
  14. 好一輯令人回味無窮的照片! 不單如此,更讓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多一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

    回覆刪除
  15. 我估計是旺角亞皆老街近火車橋處, 時維1970年代末期
    亞皆老街與染布房街(行人橫過處)交界.其上正是火車橋橫過亞皆老街.

    回覆刪除
  16. "上海街與窩打老道交界處的兒童中心"
    巴士向南駛往佐敦方向, 右邊較大金字塔頂的建築是油麻地戲院.

    回覆刪除
  17. I like the wide roads back in old days.
    Thanks for sharing

    回覆刪除
  18. "金鐘道近皇后大道中道處, 背景為美利道多層停車場大廈"
    圖中有樹的空地即今天的遮打花園.該地原是木球會球場,1975年該會搬往黃泥涌,詃地交回政府發展公園,但地鐵工程展開,乃用作中環站的地盤 (較早前西環兄網頁也有一集地鐵工程圖片可參看). 直至1980年中環站通車,該地逐漸發展成今天的遮打花園.

    回覆刪除

  19. 巴士後面係珠海書院,啲學生校服應該係珠海學生(中學)嚟! 學生手楂 Pan Am 袋做書包! 過咗火車橋前面就係旺角水務署!

    回覆刪除

  20. 這三張照片是攝於香港仔大道,照片左邊樓宇現改建成"建輝大廈"、"漁光閣"、"業漁大樓"等。

    回覆刪除

  21. 遠處渠筒附近的空地即今天怡和大廈(舊名康樂大廈)所在地.

    回覆刪除

  22. 因填海及擴寛了干諾道, 郵政總局需要加建一條橫橋, 將郵件輸送到海邊碼頭, 用船運到九龍的郵件中心處理.

    回覆刪除
  23. "1977 年從夏愨道往東望向灣仔 , 右邊是添馬艦總部 , 左邊是和記大厦"
    [這說明可能 左右掉錯 !]

    行人天橋右端 (即不見樓梯的一端) 接入和記大廈 (右邊不在圖內). 左前方是添馬艦總部 (即威爾斯親王軍營,今稱中環軍營), 威爾斯親王大廈 (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 在建築中, 約1980-81年落成. 遠一點夏愨道天橋處, 見當時的灣仔大東電報局(即今天電訊大廈).

    回覆刪除
  24. "1977 年從夏愨道往東望向灣仔 , 右邊是添馬艦總部 , 左邊是和記大厦"
    [這說明可能 左右掉錯 !]

    行人天橋右端(不見樓梯的一端)接入和記大廈(右邊不在圖中).左前方是添馬艦總部(即威爾斯親王軍營,今稱中環軍營),而威爾斯親王大廈(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在建築中,約1980/81完成. 遠處夏愨道天橋,望見大東電報局大廈(今稱電訊大廈).

    回覆刪除
  25. 行人天橋右端(不見樓梯的一端)接入和記大廈(右邊不在圖中).左前方是添馬艦總部(即威爾斯親王軍營,今稱中環軍營),而威爾斯親王大廈(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在建築中,約1980/81完成.

    回覆刪除
  26. "1977 年從夏愨道往東望向灣仔 , 右邊是添馬艦總部 , 左邊是和記大厦"
    [ 左右掉錯!]

    行人天橋右端(即不見樓梯的一端)接入和記大廈(右邊不在圖中).
    左端(即見到樓梯的一端)後面,是添馬艦總部(今稱中環軍營),建築中的是威爾斯親王大廈(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於1980/81年間建成.

    回覆刪除
  27. 西環兄,
    很抱歉,不知何故, 我試過送出數次回應入你的網頁都失效,文字內容打散了,畫面花了!.
    我的回應指 "1977年從夏愨道.......,右邊是添......,左邊是和........"一句 (左右掉錯).
    行人天橋右端 (即不見樓梯的一端) 接入和記大廈 (右邊不在圖中).
    左端 (即見到樓梯的一端) 的後面是添馬艦總部 (今稱中環軍營), 建築中的是威爾斯親王大廈 (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 約於1980/81年間建成 .
    Chany 回覆 ---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Yahoo! Blog <hk-blog-sys@cchk.yahoo-inc.com> 寫道﹕






    西環的黃金歲月



    sorry, ur words are unreadable, can you resend?

    回覆刪除
  28. "同場加映一幀非6,70年代舊相, 可有高手提供線索? 我個人懷疑可能是新填地街"

    圖中巴士型號是Seddon MK 17/M/3,於1957-58 年由九巴總共購入100 部,使用直至1971年3月. 因此這幀舊相不會早於1957年. 再者,1957年 9 月1日開始實施新填地街單程北行,上海街單程南行.因此相片又要推遲至該日之後,或至60年代初期.....
    回看街景,金泰磁器門前的女士,就記皮具附近的兒童,及馬路中心的工人都是穿長袖衫的,不是夏天. 而太陽光的陰影斜向後而不太長,即是說不是冬天,應是秋天或春天,陰影微斜向北,顯示巴士是在上海街向南行. 磁器店在上海街及新填地街都會有,但書店錢莊及皮具店則以上海街居多.根據上述分析可以說: 約1960年代初, 九巴Seddon MK 17 型號在上海街往佐敦方向南行.

    回覆刪除
  29. 相中是大同中學校服,領呔是紅色,巴士後面珠海及大同中學都是同一校舍 珠海中學校服領呔是藍色.口袋校章也是藍色大盾牌型

    回覆刪除
  30. I remember around 40 years ago there was a shop located between Central and Shangwan where they used to be famous of selling tasty " 老婆餅 " , does anyone know the name of the shop and if they are still exist?

    回覆刪除
  31. 回應 Eddie(2009.11.29 14:48) 及更正Chany(2009.11.29 00:49)

    早前我根據拍攝的新蒲崗相片,臆測停車場已拼入越秀廣場範圍內,是錯誤.當天並沒有走到該廣場探索清楚,引致報導錯誤,深感遺憾,特此 致歉及更正. 昨天再到該處拍攝,見停車場仍在(見上面相片),越秀廣場在昔日麗宮戲院原地建成. 另一方面,早前說到舊新蒲崗裁判署拆卸建商住大廈 "萊茵港",今仍建築中,但已改名 "譽,港灣"(The Latitude),(中文名有個逗號,香港大廈名稱愈來愈古怪).
    據附近商戶說,渣打銀行已搬到工廠大廈去. 請看相片左邊有四個窗口直落的樓宇,是不是昔日渣打銀行所在地?給你參看.

    回覆刪除
  32. 西環兄,看你的懷舊網多年,今日再上來看看,突然感慨良多。這堆舊相給我的感覺就是,拍攝者當年按下快門的一刻,並不知道原來這些相片在數十年後,是如何的寶貴,真有一種「有幾多錢也買唔番」的珍貴價值。
    在攝影器材已平民化的今天,人們的確要多拍一些充滿生活化的照片以供後世欣賞──一家店子的門面,一條街道的全景,往往在兩三年後已面目全非,多年後再看那張舊照片,往往就是給那個招牌的顏色或設計所勺起點點回憶!
    題外話,西環兄有否對Microsoft的Photosynth程式有點認識?它是一個超強的軟件,同一個地方,結合不同角度的拍攝的照片,在觀看時可以產生一種類似3D的欣賞樂趣,小弟忽發奇想,西環兄的香港舊相眾多,能否真的有可能將香港的舊社會,藉著這個軟件而綜合在一起,給年輕網友們以更新奇的方法去呈現老香港的原來面貌?當然,2D硬照有它獨當一面的魅力,在下的小意見只是一個奇想而已。請繼續貼相,來燃亮我們對美好香港的追憶吧!謝謝!

    回覆刪除
  33. 看到小時候住的荷里活道,很興奮。 一個小更正:文武廟應該是在拍照者的左手面,巴士的右前方。

    回覆刪除
  34. 很高興看到香港仔的舊照片,謝謝分享。我出世便在香港仔居住,住了廿多年,但很難找到香港仔的舊照片。 圖1香港仔大道右邊一列是漁民的棚屋(跟大澳的棚屋相似)和船廠。我有一位同學住在棚屋,我曾到他家玩,也常看到水上人赤着腳在街上走。後來政府把大片棚屋清拆,填海建成香港仔海旁道、逸港居和網球中心。照片地點近今日逸港居。

    回覆刪除
  35. 謝謝 ! 讓我重返現場, 半世紀前景象, 歷歷在目, 彷似昨日.
    "就記皮具", "興記書莊", "興亞書局", 還有不遠處的"成安記表行"直立招牌, 近鏡頭應是上海街寧波街交界.
    "努力學校"是全日制小學, 五十年代後期快畢業, 不再需大人接送, 放學和哥哥一起回家. 在快樂戲院前的斑馬線過馬路, 沿佐敦道東行, 右轉上海街北行, 在南京街口, "李家園"北橫過上海街, 那裡街角有兩所並連表行, 其中一家好像叫"九龍表行", 接著仍有印象的, 是"大達書局", 和一爿堂叔任職的中醫藥店 (忘了店名). 然後寧波街口在望, 即此舊照取景所在. 當時歸途上心情輕鬆, 逛街兼瀏覽櫥窗, 寫意處勝今天流連商場.

    回覆刪除
  36. 應是 "沿佐敦道 西 行,"

    回覆刪除
  37. 一直以來,印象中最初的小巴是九座位的,若非博主提起,已忘記了那時的小巴叫「九人的士」。

    回覆刪除
  38. 看見前往旭龢道的13號線就令我想起1972年的6.18水災,也記得這於水災後約兩三年開設的路線是破天荒採用了“13”這號碼。

    回覆刪除
  39. I lost a classmate in the 618disater, whenever I came across this term, I will remember him~~
    -------------------------------------------------------------------------------
    請問你這位同學生前是否寶珊道、旭龢道、羅便臣道中受災大廈的居民?還是其他重災區的遇難者?抑或在上學途中遇難?我記得那天水浸及膝,教育署竟宣告:全港所有學校照常上課.......

    回覆刪除
  40. "60年代末期的佐敦道"那張照片. 小弟出生時(1967年)住在照片裡"讌賓樓"(根德大廈)樓上某層. 住到6-7歲搬走.
    *我其實在不多於十年之前才忽然想起"讌賓樓"這個名字. 而且我記憶裡的是"厭賓樓".
    *粵語應該是極之迴避"連音"的語言之一. 因此無論把"讌賓"讀得多快都會清楚分開 yin-ban. 或許因為家母是印尼人, 她發音有"連音"("b-"影響前面的"-n"變成合口"-m"), 變成yim-ban-lau(厭賓樓), 成為我的深層記憶><.
    *同樣, 銅鑼灣恩平道(yan1-ping4-dou), 在我兒時的記憶是"喝冰道"(yam2-bing1-dou), 因為家母這麼讀.><
    p.s. 以上的耶魯粵拼, 變換成現在比較多採用的語言學會粵拼, 分別是: 讌賓樓(jin ban lau); 恩平道(jan ping dou); 厭(jim); 喝冰(jam bin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