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正是我們父輩為生計赤膊打拼
的歲月, 他們埋頭苦幹, 使經濟引擎高速運轉. 生
活雖然艱苦, 但人心卻是熾熱的, 走在 路上, 人人
昂首闊步, 大家都相信明天會更好, 十年磨劍, 香
港一躍而成為世界知名都會.
六七十年代也是火紅的年代, 美國有嬉皮士運動,
FLOWER GENERATION 感動了全世界, 而英國的
BEATLES 也將流行音樂提升到嶄新的層次, 賦予新
的生命; 即使遠在千里以外的香港, 年青的心亦跟
著躍動起來. 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熱潮席捲這塊
小小的殖民地, 大學生發起認識祖國運動, 他們提
出「認中關社」的口號、反資反殖, 甚至呼籲大學
生不要登記成為當時無普選基礎的市政局的選民.
其時適值釣魚台主權問題的爭論引起學生關注, 而
文革亦將「國粹派」們愛國熱情推上高峯, 較激進
的尋且上街攪保釣, 以及後期的「反貪汚, 捉葛
柏」等運動, 這都標誌著香港將步入一個不再沉默,
退縮新的紀元, 像一個脫下唐裝, 穿上西裝的男人,
擺脫了固有的畛域, 從此他的一切都不再一樣了.
對香港來說, 六七十年代是質變期, 對我來說, 六
七十年代則是我的童年懵懂期, 然而我卻有幸親身
經歷/目睹了香港社會新舊交替所帶來的莫大變化,
經濟上的, 文化上的, 意念上的, 社會結構上的,
幼嫩的我以為急促的變動是生活的一個必然部份,
現在回想起來, 才知道自已的記憶其實是一條橋,
橫跨了香港的前世今生. 如今, 看著這個年代的影
像, 一切彷彿是既真實且虛幻的, 真實的是我是曾
經在現場看到/感受過相中一模一樣的境象, 那是活
生生的經驗, 假不了. 虛幻的是相中的一切今天大
都面目全非, 同一片土地, 變化何其巨大? 若不是
有相為證, 我甚至會掉過頭來懷疑自已的記憶: 是
否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幢建築物, 一間戲院, 一羣木
屋, 甚至於一整條街? 是我記錯了, 抑或昔日的尋
常陌巷早已化成為長街巨宅, 往時的小城情味亦隨
之而去無覓處.
是為記.
中環卜公碼頭海傍的嘩啦嘩啦, 遠處是天星碼頭
還未有影灣園時期的淺水灣
70年代跑馬地馬場鳥瞰圖
長沙灣青山道工廠區火災, 往東望去的馬路是廣成街口
(圖中最遠左方) , 右轉則為深水埗. 遠景爲蘇屋邨, 較近
的一座是杜鵑樓. 背景爲筆架山(Beacon Hill)山坡. 圖
左可見到一間糖薑廠
非常閒適安寧的中環
從山頂/半山鳥瞰中環和維多利亞港 (5)
從山頂/半山鳥瞰中環和維多利亞港 (4)
從山頂/半山鳥瞰中環和維多利亞港 (3)
從山頂/半山鳥瞰中環和維多利亞港 (2)
從山頂/半山鳥瞰中環和維多利亞港 (1)
從皇后像廣場位置望向舊匯豐銀行總行
位於中環干諾道中與林士街交界處舊的海事處總部大
樓, 左邊是李寶椿大廈, 樓上是月宮酒樓. 該大樓
建於1906年, 原位中環海旁, 面對維多利亞港, 對
維多利亞港船隻進出的動態, 可謂一覽無遺. 其後
因中區填海發展, 大樓輾轉變成為位處內陸, 遂漸
失去舊有監視海港動態的有利地位. 如今新海事處
總部大樓已遷建新填地海旁. 舊海事處總部大樓則
已拆卸, 遺址則改建成為維德廣場商業中心
干諾道中舊匯豐銀行總行和舊渣打銀行總行
梳士巴利道尖沙咀火車站
佐敦道碼頭的汽車渡海小輪
銅鑼灣舊紐約戲院
60年代從渡海小輪望向中環海傍
70年代灣仔莊士敦道老照片
從德輔道中望向舊渣打銀行總行
中環必打街舊照
用菲林反轉晒成的香港仔避風塘左右反轉圖片. 反
圖右方樓宇林立及有金字塔頂的漁市場,左方尚未發
展, 可以肯定右方是香港仔市區, 左方鴨脷洲.
從現今華貴邨以東, 石排灣道對上山崗向東偏南拍
攝, 所以拍到遠處山脈: 左邊鴨脷洲玉桂山, 中間
與其隔海相望的南朗山, 山脚是黃竹坑. 遠處三
個山丘是孖崗山北脈, 右方紫羅蘭山. 當年還沒有
防波堤, 也沒有鴨脷洲大橋
非常清澈的中環鳥瞰圖
幾張甚有味道的徙置區舊照 (6)
幾張甚有味道的徙置區舊照 (5)
幾張甚有味道的徙置區舊照 (4)
幾張甚有味道的徙置區舊照 (3)
幾張甚有味道的徙置區舊照 (2)
幾張甚有味道的徙置區舊照 (1)
從大會堂花園遠眺高等法院 (今立法會) 和舊匯豐銀行總行
遠眺剛落成不久的華富村
人力車通街走的日子離我們已經太遙遠了, 但, 屈指計算一下,
那"只不過"是3,40年的光景
還記得6,70年打電話"叫火水"的日子嗎?
位於旺角太子道西123號地下及2樓的浴德池(1949年12月—
2006年10月3日)是香港第一間上海澡堂,全名為上海同記浴
德池浴室, 與的雷生春為鄰. 浴德池於1949年12月由李振威創
辦, 設施包括冷熱水浴池、蒸氣房、擦背房、按摩房及休息室
皇后大道中近雪廠街. 這相片的珍貴之處在於, 都
爹利街口左右兩邊圓形新式建築物與古典建築物共存
在同一個短暫的時空. 圓形建築物初時是一間美
資銀行, 原是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即今日
花旗), 後來財政問題被收購, 輾轉成為海外信託銀
行, 其後又發生擠提風波而被政府接管, 於是迷信
之徒認為建築物是圓形, 風水不佳, 所以很快便拆
卸重建. 古典建築物是香港工商銀行, 後來重建為
BCC House, 直至1991年國商銀行倒閉. 至今仍不
變的是左邊的政府機構辦公大樓及右邊的上海商業銀
行
維多利亞港在70年代
尖沙咀碼頭, 70年代我仍偶然看到有人在此垂釣
中環德輔道中, 可見到我們的老朋友電車拖卡和皇
上皇雪糕
從海上望向干諾道中, 可見舊卜公碼頭和郵政總局
梳士巴利道尖沙咀火車站, 站外有一大片停車場
疑似是中環嘉咸街街市
當梳士巴利道仍是火車軌的時候
彌敦道與梳士巴利道交界, 左邊是半島酒店
俯視尖沙咀碼頭 . 後面可以看到尖沙咀火車站
中環天星碼頭舊照
中環天星碼頭舊照, 可見6, 70年代人力車仍是頗為普及的
交通工具
很富美感的高等法院舊照片
尖沙咀火車站. 前面你可以看到尖沙咀郵政局, 在
郵局拆卸前, 我曾在此買過很多紀念郵票
從干諾道中香港會望向文華酒店, 其時康樂大厦仍未興建
繁忙鬧市一景. 此處為皇后大道中, 對面為 中建大廈, 過馬路
則是畢打街華人行
從德輔道中望向文華酒店, 此段風景至今變動不大
從干諾道中望向正在興建的康樂大厦(現已改名為怡和大廈)
從山頂芬梨道附近俯視中環. 圓形大廈是世紀大廈
1 座, 位於梅道上面的地利根德里. 而圖片中右前
方是嘉慧園 (因前特首董建華在上任時住在此處而
聞名)則位於寶雲道與馬己仙峽道交接口
從油塘17座望向油塘村. 後面山木屋群似為高超道長龍填村
6, 70年代的黃大仙彩虹道
70年代的觀塘, 現為地鐵站
從山頂芬梨道附近俯視中環. 圓形大廈是世紀大廈
1 座, 位於梅道上面的地利根德里. 而圖片中右前
方是嘉慧園 (因前特首董建華在上任時住在此處而
聞名)則位於寶雲道與馬己仙峽道交接口
70年代前往皇后像廣場拍照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假日活動
70年代望向上亞厘畢道的港督府
金鐘兵房近灣仔段
70年代當金鐘仍是兵房的時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