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爭俾錢
近年來去酒樓午饍或者晚飯,已很少見人激烈地爭俾錢的奇觀了。在我的童年,大人們飯後爭俾錢是必經的手續,彷彿不爭過俾錢,這頓飯便不夠正常,完美。
那會兒,跟老爸和親戚吃晚飯是件賞心樂事。窮等人家嘛,難得出街吃頓豐富的晚飯,然而飲飽食醉後,好戲還在後頭。隨著其中一人示意侍應埋單後,各人即嚴陣以待,各自從口袋掏出鈔票(那時候信用卡還未流行,埋單還是要用鈔票的),眼睛則緊緊盯著侍應的來向。那侍應甫一遞上賬單,各人即蜂擁而上,把自己的鈔票強行塞往侍應的手中,另一隻手則使出排雲掌,把將對方推開。然而對手也不是省油燈,眼見對方如此進逼,隨即使出絕招-周伯通的左右互搏; 只見他左手以太極雲手卸開對方的推手,而右手則施展落英掌法把鈔票送向侍應的跟前,如此你來我往幾個回合,口中亦閒不下來,你說"上次你已經付過鈔,今次一定該我請客"。我則答道 "今天你過海來我處探我,我當然應盡地主之誼"。如此周而復始的推來撥去,終於由在旁親友的勸阻下由一方付鈔,失敗者倖倖然頺坐下來,口中仍然唸唸有詞說"今次算啦,下次一定要我俾錢". 得勝者則面帶洋洋得意的微笑說道 "好呀好呀", 心中卻是另外一番肚腸, "下次睇下點"。
其實爭俾錢可以很暴力,我年輕的時候偶爾會在報紙上看到因為爭俾錢初生口角,繼而動武的新聞。 我記得童年時便曾親眼目睹過這樣的一樁"血案"; 話說當年屹立在西環卑路乍街尾的英豪茶樓是間頗受西環友歡迎的酒樓,經常高朋滿座,但酒樓規模不大,故此收銀處設於樓梯口,以騰出更多空間擺放枱櫈。 有次兩人在收銀處爭俾錢,在一輪你推我撞的混亂下,其中一人慘被推下樓梯,跌得頭破血流,可幸傷得不重,仍能自行爬起來. 推人者嚇得面青口唇白,最後還是讓給被推者埋單。 哈哈,真有體育精神。
畢業後出來社會工作後,與家人外出用膳一般都是我埋單,這個老爸沒有問題,但若請屋企以外的親戚吃飯,老爸總是先塞一筆錢給我,外加一句 "多除少補"。有次我忍不住說不用了,他卻厲言疾色的說道; "話咗咁就咁啦", 嚇得我以後不敢再多嘴。 老爸是那種很傳統的大男人,他相信男人便應該有男人的擔當,出街請外人食飯應該由他作為一家之主埋單,不容我們這些後輩置啄。 我在想,今天他若還在,哪怕已退了休那末久,生活靠積蓄和我們所給的家用支撐,他還是會爭俾錢的,這點我很肯定。
都說當年的人純樸,人情味濃,爭俾錢是真心真意,覺得自己應該請人吃飯,這是禮貌,理所當然。 近年不知道是社會進步抑或民情大不同,已經鮮有人在餐後爭俾錢了,反而偶然會聽到有些蠱惑的情節; 如爭俾錢時掏出八達通或優惠咭以混淆視線。 另外近年亦流行 Go Dutch,即AA制, 年輕人都作興飯後攤分賬單,好處是數目分明,互不拖欠,但我總感覺好像少了點什麼,也許所欠缺的便是那份真誠而憨厚的親戚/人情味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一篇很有味道的文章,現今社會正正在消失的就是人情味......
回覆刪除我想當年的人爭俾錢,一是受傳統的思想影響,自小看著上一代的人爭俾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二是面子問題,覺得坐在那裏撓埋雙手讓人俾錢,是件很羞家的事情,當然今日是另一種世界和人生觀了~~
刪除聽過一些「爭畀錢」背後的故事,例如:有人明明沒有帶錢或帶不夠錢,也要按例「爭畀錢」,反正不會「爭贏」;又有人每次都扮作「爭畀錢」,但從來都沒有結過賬等。攤分餐費,甚至各付自己的餐費(各人餐價不同)等,大概是為了避免「爭畀錢」所帶來的負面情況。
回覆刪除哈哈,你這樣說,我便記得,聽過這樣的一個City myth,話說某人經常扮爭俾錢,其實每次從袋裏掏出來的都是八達通或者優惠咭,他的朋友都見怪不怪. 有次幾個朋友私底下約定給他一個教訓,某次吃完晚飯後,呼叫夥計埋單。在夥計遞上賬單之際,大夥兒(包括那位縮骨友)都紛紛把信用卡放在賬單碟上,冷不提防各人忽然把信用卡拿走,剩下那人的信用卡(其實是優惠咭)孤零零的留在賬單碟上,在萬分尷尬下,唯有掏出現金付帳,這個故事教訓我們說,,,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