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排隊輪水的情景 1
市民排隊輪水的情景 2
市民排隊輪水的情景 3
市民排隊輪水的情景 4
市民排隊輪水的情景 5
市民排隊輪水的情景 6
市民排隊輪水的情景 7
今年以來香港降雨量偏低,惹來制水的憂慮。這個情況政府相關官員相繼澄清,謂香港因為有東江水的補充,不虞制水,呼籲市民不必過慮。
制水之為物恍如火水爐,或者唐裝衫等事物,是個很懷舊的名詞. 唯一不同的是,制水是樁影響民生的大事. 一說起制水,我腦海內立即浮現一幅幅很真實的影像。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水桶陣; 制水期間,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全家上陣,把家裏面可以用來裝水的容器,如膠水桶,火水罐,生油罐等全都拿出來,然後在街喉前苦等上兩三個鐘頭,把水桶都裝滿之後才喜孜孜的把水桶挑回家. 水桶數目多的家庭甚至配置木頭車把水桶們推回家以省氣力。 當然排隊期間少不了因為有人插隊或者霸佔水喉時間過長而發生爭執甚至打架的情況。總之為了一桶水,可以說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六十年代香港還沒有很多的高樓大廈,大部份的港人都是住在三四層樓高的唐樓內,每當「放水」期間,便可以聽到滿街「樓下閂水喉」的嗌聲. 為甚麼要樓下閂水喉?原來以前的建築技術沒有今日的先進, 樓宇的水壓普遍不足,高層的水喉要等下層的水喉關上才有水流出,所以每屆黃昏時份, 煮飯的高峰期, 你可以隨處聽到住在高層居民常常向樓下大聲高呼『樓下閂水喉』, 以便他們有水煮飯. 當然此種情況在制水期間更為熾烈.
樓下閂水喉中青澀的謝賢 1
樓下閂水喉中青澀的謝賢 2
樓下閂水喉劇照, 左為李鵬飛, 右為石霞
樓下閂水喉劇照, 左為劉桂康, 右為鄭君綿
樓下閂水喉劇照, 左為梅珍, 右為周志誠
一句題外話, 《樓下閂水喉》亦是一部1954年的粵語片的片名, 電影是迪華電影企業公司出品, 並且由潘炳權執導,石霞、謝賢、鄭君綿、黃楚山、劉桂康、高魯泉等主演。《樓下閂水喉》是部寫實喜劇片, 故事大意是三級制水下,白粥公的粥檔被迫停業,一家生活頓時無以為繼,住在地下的肥佬張卻囤積食水牟利。鄰居油漆桶等團結互助,千方百計從包租婆及其侄兒的苛待下“撲水”,大夥兒更慷慨仗義,捐助白粥公開業,並告發肥佬張浪費食水,落得被逮捕收場. 值得一提的是, 《樓下閂水喉》是粵語片五, 六十年代紅星謝賢初登銀幕的處男作. 屈指算來,四哥的從影年齡已是六十有四了.
為什麼香港六十年代水荒特別嚴重,以致頻頻制水? 原來六十年代本港水塘儲水量長期不足,1962年年底,香港出現了自1884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情,並一直持續到1963年。當時連續九個月沒有下過雨,特大乾旱導致新界農田龜裂,部份水塘枯竭,全港水塘的存水量僅夠43天使用,是故政府決定由1963年1月起實施一日供水4小時. 然而乾旱的情況沒有改善, 1963年年中全港水塘總存水量更降至只有1.7%,港島區和九龍區的水塘的存水量甚至降至僅夠向當區居民供水4至5日的恐怖水平,政府不得不宣佈自6月1日起實施最嚴厲的制水措施, 每四天才供水一次,每次僅限四小時。 如此苛刻的制水措施瞬即打亂了全港三百五十萬市民的生活秩序; 每屆供水之日,全港各處特別是徙置區和木屋區的公眾街喉前,都是長長的人龍和水桶陣,千家萬户都為儲水和如何撙節用水而大傷腦筋,許多舊樓下層居民狂開水龍頭儲水,水壓減弱,上層便涓滴全無,於是“樓下閂水喉”的呼喊聲此起彼落,許多人為了爭水而大打出手,流血事件糾紛無日無之,造成 市面一片混亂和緊張。
如此嚴厲的供水限制實施了大約一年, 到了1964年5月27日颱風維奧娜襲港帶來連場暴雨, 所有水塘都滿瀉, 政府恢復全日24小時供水後, 制水措施才正式告終。1965年3月1日, 中國向香港輸水, 東江之水越山來, 香港缺水的情況才得以正式舒緩.
制水期間發生了不少小有趣的插曲,先是政府大力宣傳節約用水的訊息,有街坊福利會尋且呼籲男生剃光頭、女生將頭髮剪短並減少洗頭次數以節約用水. 另外由於食水珍貴,令不法之徒有機可乘; 當時有人向餐廳茶樓表示,只要付2000元,即有辦法為食肆提供源源不絕的食水,以當年一名普通工人月薪僅約100元計算,2000元約等於一個家庭的一年半收入, 當然這只是騙徒們騙財的技倆而已。與此同時因為制水,很多人特意上茶樓用午膳或者吃晚飯,飯後尋且拿出䁔水壺,茶壺等器皿裝水回家,茶樓頓成市民另類的水源。可是政府的制水措施隨着旱情增劇而越來越嚴厲,最後茶樓也得跟大隊而受四日供水4小時之苦,很多茶樓最後因為無水供應,而不得不暫停營業。制水影響各行各業之深可想而見.
制水我可說是現場目擊, 我還記得老媽「想當年」時間經常訴說着這樣的一個故事: 1963年的夏天, 香港政府正實施史上最嚴厲的制水措施,每四日只供水4小時,那時候他懷着幼妹,已屆瓜蒂熟落之際,但為了等四日一次的供水時間,她唯有忍住陣痛,等水到的時候將水桶裝滿,才去留產所產女。 老爸則因為在蝦欄工作,因利成便之故他便搬了碩大無比的蝦桶回家(搬回來之前他還找人先用銅油灰將窿隙塡補以防漏水)。一個蝦桶的載水量起碼等於十個火水桶,所以即使四天供水一次,都足夠我們一家五口總之用, 此所以我從來不用上街輪水。我還記得水來的時候,老媽即使忙於載水,還不忘催促我們洗澡,刷牙,以節省往後幾日的用水量。在制水期間,我們都只能用膠盆載水抹身,以慳用水。 至於老爸則比較輕鬆自在了,魚蝦欄因為工作性質,沒有制水的限制,所以老爸可以在收工後在舖頭冲身,不用回家沖涼,此舉又可慳了家中的用水量。
最後我以許冠傑的制水歌作為此博文的結語。許冠傑早期的廣東歌以生動鬼馬見稱,此首制水歌以十分形象化的歌詞,真實地訴說看制水期間港人的苦況,不管你有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看了以後相信都會作會心微笑。
許冠傑在制水歌的MV中的鬼馬演出 1
許冠傑在制水歌的MV中的鬼馬演出 2
制水歌
原曲: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作詞:許冠傑
作曲:Paul Simon
又制水 真正受氣
又制水 的確係無謂
又制水 今晚點沖涼
成晚要乾煎真撞鬼
Wo ho ho 真苦透呀老友 聽朝早啲起身
搵定水桶半打 裝多啲水 乜都假
水緊真真冇修 快搵多啲水啦老友
莫水真陰功 請保重
又制水 夜街你都無謂去
又制水 拍拖都冇話離味
又制水 妹佢怕我週身一陣除
成晚要乾煎真正悲
又制水 真正無樂趣
又制水 的確係無謂
又制水 今晚點沖涼
成晚要乾煎真撞鬼
根據水務署的資料,1960年11月15日,政府與廣東當局達成協議,每年從深圳水庫輸入2,270萬立方米原水。香港政府和廣東當局經多番磋商,於1963年達成興建東深供水系統的共識,並在同年年底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撥款興建。香港則興建大型抽水站、水管和隧道,將東江水分送到香港各區。到後來香港與廣東省政府簽訂東江水輸港協議,才於1982年起24小時無間斷供水至香港。在此以前,香港仍間中因水塘存量不足而要制水。記得大概在1967年家中有個很大的儲水缸。許冠傑那首「制水歌」是1974年的作品。
回覆刪除謝謝補充資料~~
回覆刪除3cwber34e478gut854tijpowikt
回覆刪除t4b7cryr8sk3gyhr8hbjcrmthgbhrjkxc uhchjrxchghjcghjjcbj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