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前幾天天色昏暗,尋且下起暴雨來,街上行人紛紛撐起雨傘,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乍見一個穿着膠布雨褸的小孩,她穿的不是什麼卡通人物的雨褸,而是六七十年代以暗啞黃色膠布剪裁而成的傳統雨褸.  看着,思緒飛翔回到小學時代的雨天,那年頭沒有小童雨傘,而縮骨傘是可即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下雨天一般小童都是穿膠雨褸的,雨褸比雨傘優勝的地方是不需要用手撐起雨傘,可賸出雙手拿東西,更有甚者在狂風暴雨期間你不用拿雨傘和強風搏鬥 (其最終結果是雨傘壯烈犧牲); 但雨褸有幾個問題,一是一般的雨褸只長可及膝,在滂沱大雨期間,膝蓋以下的地方定必盡濕,有時候穿得不緊密,或又或者要連着書包一起穿,那雨水便會從隙罅中滲入,人便會全身盡濕.  然而雨褸的致命傷在於焗,雨季通常在夏天,香港的天氣甚是濕悶,微雨天穿着雨褸,比焗桑拿還要辛苦.  傳統的膠雨褸質地比較厚,穿着身上跟人一起擠巴士,當年巴士又有沒有冷氣,逼沙甸魚期間,穿着雨褸,一程巴士下來全身冒汗,不必淋雨也全身濕透.  現在的小朋友下雨天都用色彩繽紛的小雨傘,交通工具都有空調,跟我們當年比較真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膠雨褸消失在我們的眼前僅不過是十多二十年的光景,但時代步伐迅似光速,很多童/青年代的日常事物今天已去無蹤影,以下的事物你又有多少印象,多少記憶?




* 電話薄; 我記得,直到八十年代,電話公司每隔兩到三年便更新電話簿,每次我都得專程往上環清風街換領中心,領取三本非常沉重的電話簿; 一本是香港,一本是九龍及新界區,最後一本是商業黃頁分類電話薄













* 拍拖報; 舊時茶樓門口例必有一個報紙檔,有些大茶樓甚至左右逢源, 即門口的左邊右邊分別都有一個報紙檔, 方便茶客上茶樓之前買報紙歎.  七十年代以前熟客是可以換報紙的, 其做法是顧客上茶樓前先買一份報紙, 待飲完茶後以手上的報紙免費換取另一份報紙. 我小時候很是好奇, 那份已被人看過的報紙報販是否會當嶄新的報紙出售?  此外,報紙檔在下午三, 四點鐘左右 (晚報出版前) 便會將兩份報紙摺疊在一起, 以一份報紙的價錢出售, 以達至盡快清貨的目的(因為很多報紙是不能回紙的) , 行内稱之爲拍拖報 .  



* 酒樓以廣播呼叫茶客聽電話;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人們會打電話到酒樓找茶客,接待員接到電話後便會在擴音器呼叫,謂有電話找某某,並請他按那條線聽電話



*去士多借電話打, 飲支汽水
























* 放工買份晚報返屋企歎





























* 年青人聯群結隊去涼茶舖飲酸梅湯, 火麻仁(年青人不喝涼茶), 睇電視和聽點唱機

























* 全版電影分類廣告


























* 電視機租賃; 八十年代之前,電視機被視爲奢侈品,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得來, 除了分期付款外,供應商為了促銷, 更提供電視機租賃服務,其優點是用戶可以隨意更換型號,我記得謝賢和狄波拉便曾賣過電視機租賃的廣告



將鎖匙擺喺隔離屋或者相熟鋪頭; 那年頭人情味特濃,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以至於他們會把屋企的後備鑰匙放在隔離屋或者相熟鋪頭,以便若忘記帶鑰匙時,可以隨時取得備用鑰匙,我記得母親長期把一套後備鑰匙寄存在爹核士街"全安紙紥舖", 貪其夠近夠方便, 當然, "信得過"是最重要的因素




* 街頭寫信/報税檔; 六, 七十年代的人的識字率不高, 加上很多人都有親戚和家人在大陸, 所以需要幫襯這些"衆人秘書"寫家書.   今日環境大變, 絶大多數寫信佬均已退休, 僅餘小部份以提供報税/代填寫申請表格服務維生


































* 餐廳酒廊有駐場歌手獻唱




* 傳呼機; 八十年代傳呼機剛開始流行, 但初期仍只是小衆的玩意, 那年頭有部傳呼機是"身份象徵".  我記得其時在酒樓飲茶¸忽爾隣座BB聲大作, 機主即站起來問茶博土 "邊度有電話? 我要覆 call".  盡顯豪客風範






















* 廿四小時相片沖印服務




* 因為沒有手機,所以約見面的時間不能隨便更改, 我便試過因爲言語上的誤會, 和朋友各自在同一幢大厦的不同門口枯候了整整一個下午, 最終仍是見不著對方, 這在手機泛濫的今天真的不可思議



* 到影帶出租店租錄影帶回家看



* 用手寫信, 交筆友



*用卡式錄音機從電台節目中錄下自已最喜歡的歌曲, 但每次都會錄到DJ的聲音























* 捧著超重的卡式錄音機去旅行













* 用VHS 錄影機錄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 以便可以隨時翻看 (頃閱報章,得知全球目前唯一仍在生產VCR錄影機的製造廠商船井電機將於今年內停止製造VCR錄影機,這意味著VCR錄影機將正式成為歷史)


























17 則留言:

  1. 所有事物都在腦海中,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回覆刪除
  2. 所有事物都在腦海中,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回覆刪除
    回覆
    1. 猶幸在回憶中,大部份的人和事都可親可愛~~

      刪除
  3. 還有黑膠唱片, 轉盤唱片機, 剩係唱針同埋針頭都有排玩!
    初學人聽"音樂", 最"理想"選擇係分期供讀者文摘不同音樂集,要古典有古典,要流行有流行,要電影配樂又有,初學者指南!
    還有週末中環萬宜大厦紅寶石音樂會,經濟又過癮,又可扮文藝,追女仔手法之一!
    還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唉!講起黑膠唱片, 早幾個月先至忍痛賣咗珍藏嗰幾百隻黑膠唱片,香港蝸居地方太淺窄 , 爲之奈何~~

      刪除
    2. 海漂地近年流行番黑膠,有新唱盤推出,可以轉為數碼,價錢不貴,當年收藏不少讀者文摘唱片,不過老父意外去世,房署迫逼最短時間收回公屋,無奈丟棄,如今痛心。

      刪除
    3. 痛心又如何?香港地寸金尺土, 著實無此"餘地"以資放置舊物~~

      刪除
  4. 西環大佬呢篇嘢,勾起多多回憶,其實距今時間又好似唔係咁耐,好多事物變得真快!
    六七十年代,感覺唔係太耐挂?好多嘢冇咗咯!
    扒艇仔,避風塘,飲夜茶,聽歌壇(粵曲),歌廳(姚蘇容,青山,蘋果花…)仲有酒帘………。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安兄記唔記得,七, 八十年代有好多台灣歌舞團來港獻技?其演出場地多數在彌敦道一帶附近的戲院, 以其夠方便也. 其中最出名嘅係 "東方歌舞團",鄧麗君青葱歲月時亦曾隨團表演,我曾在百老匯戲院睇過一次東方歌舞團,記得果次有青山, 楊燕, 張帝等歌星隨團押陣~~

      刪除
    2. 當年有某些漏埗差人行走彌敦道咇,例牌蛇入不同歌廰聽歌,幾鬼過癮!(當年無小露寶,自由自在,唔同今日)

      刪除
    3. 差人蛇王, 當年見怪不怪, 即如今日食環處班外判工如出一轍, 制度所然也~~

      刪除
  5. 最影響老鬼係菲林,二十年不到, 基本上玩完, 老鬼靠佢搵食, 同埋花唔少時間學, 冇咯, 所學是白費, 亦是當年决定移民原因, 因為知道"玩完"!

    回覆刪除
  6. 早排去影證件相,同個影相佬吹水,佢話而家仲邊有人用菲林影相. 我問佢點解仲有菲林賣? 佢話呢啲係賣剩貨,賣完都唔會再入貨,佢話最大嘅問題係,好日都唔會有人攞卷菲林嚟冲,但係啲藥水開咗好快會過期,佢可以收個客幾多錢冲一卷菲林?條數根本計唔掂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今天電子象數超高,其實同菲林已無分別,不過還有發燒友堅持用菲林,心理佔主要原因,曾服務的菲林廠只餘牌子了, 想當年該廠養過萬人,曾訪總公司數次並在工作坊學習,如今奈何,二十餘年前已經知道會被淘汰,不過想不到淘汰速度如此迅速,曾向老細要求轉調電子產品部門,被拒,知時日無多,早走早著,海漂,咁就領嘢!浪費了下半生!

      刪除
    2.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安兄今日退隱楓葉國, 容或並非坐擁巨資, 惟閒時遊躺於山水之間, 省卻營役之勞.誠有得有失也~~

      刪除
  7. 又要西環大佬費下心,摷下"猜啦花飛級"資料,六十年代,睇西片最平係係高士打道芬域街果度嘅"差啦花飛級",不過散塲要企起身唱"葛閉是買忌廉",行出嚟横街有間叫"溫拿"嘅水兵佬快餐店,賣"漢堡包",平生第一次食"漢堡包"就係果度,當年的"漢堡包"真材實料,同今時今日麥記及其他快餐店有天淵之別,包括係外地,當年是大大片洋葱,大大片蕃茄生菜,大大片漢煲肉,包夠熱,脆,仲有唔貴,算平(當年水平),幾十年過去,還是齒頰留香,此段字係想拋磚引玉,叫西環大佬搵下當年資料及圖了!

    回覆刪除
  8. 哈哈,安兄想用師爺式譯文考我?好彩我都有番咁上下(年紀), 你想揾China Fleet Club嘅舊相同資料, 冇問題, 搵倒後盡快奉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