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可追溯至超逾三萬年,有證據顯示早於舊石器時代已有人在香港沿岸的島嶼居住,其後於戰國時代更被秦朝納入南粵的版圖。往後的一千多年間,香港大致以捕魚和產鹽為生。英國於1842年建立殖民地後,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成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年上台執政後,因為韓戰的爆發,美國與聯合國對香港實施貿易禁運,以阻止物資進入中國大陸,切斷對共產黨的補給,香港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因而被逼由貿易港口轉型為製造業城市,更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再變型為國際金融中心。
英國在香港建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這個概念,但「香港」其實從來不單只是個漁港,它是廣東沿海一個重要的船隻補給站和海防關卡。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即今天的香港仔和鴨脷洲一帶。
1842年港島開埠,九龍半島及新界等地相繼發展,百餘年間已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期間經濟高速發展,不少早年的建築物被拆卸,改建,以致面目全非;其中小部份倖存者,則被列古蹟,重修開放,供人欣賞;亦有經過修葺後(一個好聽點的名字是保育),闢作商業用途,但大部份已然煙歿,遺跡無存。這些建築/建設雖然已去無覓處,惟歷史意義猶在。我且揀選一些具代表性的在這裡向你簡介,希望年輕一代不致對香港歷史茫然無知。
(1)松林砲台
松林砲台位港島太平山西麓土名砲台山山崗上,1898年英軍建議在該處興建砲台,最初主要防止法俄兩國侵略香港,砲台因位於松林之間,故命名為松林砲台。砲台於1901年開始興建,於1905年落成,設有砲位兩座,各置六吋大砲。1920砲台改建,增置兩台三吋高射砲。砲台中央位置則是指揮部。隨著摩星嶺要塞於1912年全面落成,松林炮台於1913年被空置,大炮亦被移走。
1930年針對空中防衛,松林炮台被改裝為防空炮台,裝設了2門口徑3吋的防空炮,並增建多座營房及掩蔽體。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以轟炸機對松林炮台進行猛烈攻擊,終於在12月15日被炸毀,而駐守炮台的皇家炮兵團第17防空營的士兵被迫棄守炮台.松林砲台的遺址現時成為了龍虎山郊野公園的松林廢堡郊遊區。由於當地有殘存的炮位、指揮站、及多座兵房,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在此打野戰.
松林砲台 1
松林砲台 2
松林砲台 3
松林砲台 4
松林砲台 5
(2)疫災遺址
1894年香港爆發的鼠疫始於當年5月。其實早於2月期間,疫症已在廣州大規模爆發其時香港廣州兩地交通頻繁;。每週從廣州抵港的人數超逾1萬人,香港爆發的鼠疫可謂是遲早之事疫。症在廣州爆發後,不少人從廣州到香港暫避,終於將鼠疫傳來香港。香港中央醫院的主管醫生勞森5月8日首先在政府的中央醫院發現一名懷疑染上鼠疫的病者,而東華醫院亦同時宣布該院已有20人患上鼠疫,病者多數來自上環華人貧困者聚居的太平山街。 5月10日,代理港督宣佈香港為疫埠,並隨即緊急頒佈防疫條例,包括強制將鼠疫患者隔離治療;規定鼠疫死者屍體必須交政府處理;對曾有人染上疫症的民居進行清洗消毒。為接收眾多隔離患者,將醫院船「海之家」從昂船洲移至西環對開維多利亞港接收病人。
然而當時多數華人對西醫並不信任,亦不願遵守防疫條例。很多貧窮的病患者留在家中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病死後屍體被人在黑夜中拋棄。政府出動軍隊及警察,前往疫情集中的地區逐戶入屋搜查,隔離病患及進行消毒;但這樣使華人非常不滿。為了控制疫病蔓延,政府規定同屋有人染疫,而知情不報者會受罰,同時將衛生情況惡劣的民居封閉。其中疫病傳染最為嚴重的太平山街一帶,土地更被政府通過緊急條例收回,約7000名居民全部被敕令遷出,如此非常手段更增華人的不滿。港府於5月底在堅尼地城玻璃廠增設臨時隔離醫院代替醫院船”海之家”,專門用來接收華人,並交由東華醫院的華人管理及使用中醫治療。
疫病在5至6月高峰時每天新症達80宗,死亡人數最多時每天超過100人。香港的華人紛紛離港前往內地暫避,至6月已有超過8萬人離港,佔香港人口三分一。至6月中,堅尼地城臨時隔離醫院無法承受大量病人,加上廣州方便醫院向港府表示願意接收香港的鼠疫患者,政府於是將堅尼地城臨時隔離醫院關閉,大部份病者被送回廣州,其餘則送往堅尼地城屠房改成的醫院或當時仍屬華界的荔枝角。7月起,疫情稍為緩和,至當年9月底,疫情終告終結。據官方統計,最少2500人死於這次鼠疫;然而此統計不包括未被送入醫院的死者,實際人數應不止於此。其中華人佔病者98%以上,死亡率高達95%以上。此後至1926年的30年間,鼠疫幾乎每年都在香港出現,總共導致超過2萬人死亡。政府最終將禍患最嚴重的地方如九如坊、善慶里、芽菜巷及美侖里等地拆為平地,以杜鼠患,現時該處為太平山街卜公花園。
卜公花園 1
卜公花園 2
鼠疫爆發期間的太平山街 1
鼠疫爆發期間的太平山街 2
鼠疫爆發期間的太平山街 3
疫患紀念銘牌
卜公花園 1
卜公花園 2
鼠疫爆發期間的太平山街 1
鼠疫爆發期間的太平山街 2
鼠疫爆發期間的太平山街 3
(3)舊海事處總部大樓
海事處總部大樓位於上環幹諾道中與林士街交界處大樓,建於1906年,原位於中環海旁,對維多利亞港之動態,一覽無遺。其後因中區填海發展,大樓轉處內陸,遂逐漸失去監視海港動態之有利地位。大樓於1983年拆卸,1987年重建為維德廣場,維德廣場於2010年改名為無限極廣場。而新海事處總部大樓已遷建新填地海旁。
(4)添馬艦海軍船塢
添馬艦海軍船塢位大會堂低座以東海濱及金鐘一帶。添馬艦的名字來自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開埠初期長期停泊香港岸邊運輸艦添馬號(HMS添馬艦)。添馬艦於1897年至1941年期間是駐港海軍的主力艦。英國皇家海軍在1902年以麻石建成船塢,1905年竣工,正門大閘原位今統一中心之位置。在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中,添馬艦被港府炸沉免落入日軍手上。添馬艦海軍船塢原位於金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金鐘進行填海工程,船塢被遷至位於較北的地點,為紀念添馬艦這艘曾保衛香港的戰艦,政府便把海軍基地命名為添馬艦。政府亦興建夏慤道,把原來被海軍船塢分隔開的告士打道與干諾道中連接起來。 1959年船塢關閉,舊址移交政府發展,海旁碼頭仍供軍艦停泊。 1979年碼頭西面設計成呈漏斗型的駐港英軍三軍司令總部(威爾斯太子大樓)落成,由到港訪問的威爾斯親王舉行揭幕儀式,碼頭出口改設於面西濱海處。
1980年代,為配合中環商業區的發展,政府把海軍基地遷往昂船洲,駐港英軍總部則保留,原本船塢所在經填海後,部分土地被用作興建直昇機場及中信大廈。 1997年後,解放軍駐港總部仍設於添馬艦原址。
添馬艦海軍船塢 1
添馬艦海軍船塢 2
添馬艦海軍船塢 3
添馬艦海軍船塢 4
添馬艦海軍船塢 1
添馬艦海軍船塢 2
添馬艦海軍船塢 3
添馬艦海軍船塢 4
(5)北角發電廠
松林炮台--10年前到此一遊,有歷史價值.
回覆刪除現今年輕人對歷史興趣不大,hk gov. 要負起很大責任,
其實歷史是很 important . ( right ? )
I totally agree, without history, we lost our identity of who and what we are. I mean, history is the single piece of evidence that led the path back to our origin, without which we are nobody, lost in the maze of time~~
刪除幾年前去過摩星嶺上,好像也有個炮台
回覆刪除I sometimes visit there when I took a walk around Pokfulam, and all that's left were some empty bunkers that felt apart. Rumor has it that there were tunnels connecting various part of the battery, however they were never unveiled~~
刪除想問下有無影到松林炮台地下室,因早幾年先第一次上去,已經被填平
回覆刪除As you said, they might have been demolished. I visited there a few times and no sights of any cellars were found, nor was there any illustration about their existence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