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西環舊相-再斬幾兩(1)











西環加惠民道警察宿舍7







西環加惠民道警察宿舍6






西環加惠民道警察宿舍5







西環加惠民道警察宿舍4








西環加惠民道警察宿舍3


 






西環加惠民道警察宿舍2








西環加惠民道警察宿舍1

 






1960
年代西環菜市場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上環干諾道中與干諾道西交界處的

三角碼頭







從海中心遠眺仍在運作中的堅尼地城垃圾焚化爐(2)

 






從海中心遠眺仍在運作中的堅尼地城垃圾焚化爐(1)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上環干諾道西碼頭






上環威利蔴街往深水埗碼頭(2)









上環威利蔴街往深水埗碼頭(1) -
我對這個碼頭可謂最熟悉

不過了
, 當年母親帶我們過海往深水埗探親戚,
乘渡海小

輪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 
我還記得威利蔴街街口有一間賣

香的舖頭名為
梁永盛名香”, 在電車上遠遠看到這個招

牌便可準備落車
.  梁永盛於大概十年前遷往皇后大道西,

至於威利蔴街的深水埗碼頭亦因西區填海工程的關係於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關閉


 







上環新填地 (俗稱大笪地), 既是跳蚤市場, 又有大


牌檔, 更有即場表演節目, 是昔日香港坊眾夜間的


最佳消閒場地, 亦是香港經濟發展的見證者.  上環


新填地聚集成夜市, 進而演變成為平民夜總會是始


於上世紀60年代初期,  事緣原來的荷理活道大笪地


附近當時己有住有大量居民,  大笪地晚晚喧聲震天


對居民做成極大滋擾,  而剛好沈常福馬戲團在新填


地表演, 當然吸引大批小販往那裡擺檔, 加上其時


國內政治動亂不安, 大量各式各樣的難民逃難到香


港, 到港後生活無以為計, 但人始終需要生活, 惟


有聚集在到新填地處擺檔謀生, 有本錢的做小買賣,


有技能的賣技能, 有賣武的, 賣跌打藥的, 賣唱的,


耍雜技的, 玩魔術的, 睇相算命等等, 連24小時起


貨的西裝都有; 當然讓人回味無窮的是與食有關的


大大小小的攤檔了, 隨手數來有炸雞脾, 春雞, 炸


豬腸, 即烚蝦, 炒蜆等, 冬天還有(打邊爐), 臘味


飯等, 當然誰會忘記那杯逛新填地必喝的凍得使人


頭皮發麻的冰凍椰子汁








燈火通昨明的新填地
, 看著, 真有點似夢迷離的感覺

 






上世紀九十年代正在填海中的
堅尼地城海傍(3)

 



上世紀九十年代正在填海中的
堅尼地城海傍(2)





上世紀九十年代正在填海中的堅尼地城海傍 (1) –

這段路是香港最後一段沿著海傍的電車軌, 填海後香


港再也沒有坐電車, 吹海風 “呢支歌仔唱”了.  這段


堅尼地城海傍填海後, 建成西區公園, 貨車停車場以


及西區走廊的堅尼地城接駁處等設施, 對西環人來說

可謂得多於失.  最近由於要興建地鐵站以及泳池的關


係, 這一區又再大興土木, 相信再過三幾年後這一帶


將又是另一番新景象





從海中心回望堅尼地城
域多利道兩個泳棚 – 鐘聲

和金銀
泳棚.  泳棚背後是摩星嶺木屋區

 





1996年的吉席街, 左邊第一幢唐樓的二樓對著漁市

場的那個單位即為我的故居.  我記得童年的我很喜


歡猴在窗口看著忙得人仰馬翻的漁市場, 和熟食檔


星羅棋布的建民街.  俱往矣, 這段吉席街的唐樓早


已灰飛煙滅, 取而代之的是西環新貴 - 泓都豪宅


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吉席街有條雙程電車


軌, 惟近卑路乍街那條電車軌並不是用作行車, 而


只是方便電車調頭之用.  我小時候經常看見電車售


票員以一條很長的 “丫差” 將電車頂的電桿調方


向, 以便電車車長可不用拐彎即可把電車調頭開出







伯大尼修院舊照.  伯大尼修院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建


成, 座落於香港島薄扶林近薄扶林村一帶, 現為二


級歷史建築物. 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847年從澳門遷


移到香港, 初時在中環史丹頓街設立辦事處,  其後


主事奧塞神父向巴黎總部建議在薄扶林設立療養院,


讓在遠東地區的傳教士患病後有地方休養.  巴黎總


部接納建議, 奧塞神父於1873年買地, 自任建築師


設計修院, 並更得到香港政府捐贈花崗岩石材. 伯


大尼修院於1875年完工落成啟用, 白禮神父順理成

章出任首任院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在內地


的傳教士相繼離開, 伯大尼修院的角色逐漸減低,


1974年傳教會遷出, 翌年售予香港置地, 置地公司


原本計劃將修院拆卸興建住宅, 但香港政府提出以


現時置富花園的地皮交換伯大尼修院及牛奶公司牛


棚, 伯大尼修院因而變成為政府產業.  1978年交予


香港大學出版社使用, 並用作儲存書籍及檔案,


1997年交還予香港政府產業署管理.  2003年由香港


演藝學院接手復修, 耗資8,300萬港元改建為電影電

視學院校舍, 並於2007年3月完工. 伯大尼修院佔地


18,000平方米, 其中3,400平方米用作教學用途, 其


餘大部份設施開放給公眾參觀及租用.  照片後方的


建築物為港大宿舍杜格拉斯堡


 






1957年德輔道西海傍舊照


 






堅尼地城域多利道垃圾焚化爐海傍, 可見有人在划


獨木舟.   那會兒, 域多利道海傍一帶的水域可說


是西環的水上活動中心, 西環人除了在兩個泳棚游


泳外, 也喜歡在附近水域游泳, 划獨木舟和玩滑水. 


那時候招商局仍未在附近起碼頭,  這一帶仍算是水


清波平的,  而我們這些頑童, 則喜歡在仍未蓋建巴


士總站的沙山上追逐, 玩滑沙, 那種刺激感我至今


仍然記憶猶新






堅尼地城海旁近西祥街舊照

 






西環山市街舊照, 攝於五,六十年代







西環七臺中的學士臺, 攝於六,七十年代.  舊學士臺

已於八十年代初由新世界發展為三幢廿八層高住宅. 

新住宅區仍以學士臺命名

 





 


西環七臺中的桃李臺, 攝於六,七十年代;  西環七


臺是堅尼地城的一個歷史悠久的住宅區, 東臨李寶


龍路, 西臨山市街.  堅尼地城在填海前基本上是個


山區,  那時候所有房屋均依山而建, 而在山上開墾


用作建屋的平地稱為 [臺].  西環七臺分別為太白


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李寶龍臺和


紫蘭臺.  有關西環七臺的歷史, 腦友們可參閱我早


前的網誌 "西環七臺". 




這裡我想作一些補一充:  西環七臺這幅地皮最初由


香港早期富商李陞購入, 其後將西環七臺交給兒子


李寶龍(即李寶椿兄長)打理, 曾發展為遊樂園,


其後發展為住宅物業.  李陞於1900年代逝世, 家族


業務開始衰落.  1924年,李寶龍因生意失敗, 被迫


出售西環七臺還債, 以致位於青蓮臺的魯班先師廟


幾乎要拆卸.  後來買家合興公司的老闆李星衛和譚


煥堂答允不拆該廟, 並交由廣悅堂管理(這個安排至


今仍無改變).  西環七臺的許多住宅現已改建, 惟


少部分唐樓仍然保留, 成為懷舊電影和電視劇集的


取景勝地. 




順帶一提,  西環七臺名字起源與唐朝詩人李白有


關,  原因是李寶龍十分祟拜李白之故.  後人為了


紀念這位地產商,  故此將住宅區另一邊的街道命名

為李寶龍路, 而其中一個臺則命名為李寶龍臺.  太


白臺的「太白」正是李白的字; 其中青蓮臺取自李


白的別號;桃李臺的出處源於《春夜宴桃李園序;羲


皇臺的由來是李白曾在《戲贈鄭溧陽》的詩句中自稱


羲皇人;學士臺指的是唐玄宗任李白為翰林學士;紫


蘭臺的「紫蘭」曾在李白的《答杜秀才五鬆見贈》提


及過.


 






四十年代的西環(嚴格來說應該是西營盤)海傍, 最大的

建築物是均益倉, 現已拆卸改建為均益大廈第三期.  貨倉

後第一個塔尖為聖彼得堂, 現為改建為第三代的七號差館. 

再往山上走的教堂塔尖為位於一第三街的「救恩堂」.黃格

內的建築物群應香港大學院舍, 照片右上角斜上的山路應為

克頓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